第106章 苏尔计划(2)
面对不太乐观的现状,霍夫曼只好平和心情,和颜悦色地问道:“说说你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从提炼过程来看,由低丰度到高丰度之间提炼的困难与复杂程度呈几何指数上升,一般充当能源的铀-235只需3-5%的丰度,而武器级可能需要90%甚至95%丰度的原料。同样时间和能源或许可以提炼100公斤5%丰度的元素,但提炼不出1公斤80%丰度的元素。基于目前的限制,如果只提炼5%丰度的原料,一个月开足马力能提炼上百公斤。”海森堡顿了一顿,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坚持认为提炼低丰度原料用以制造反应堆提供能源比提炼高丰度原料用于制造炸弹更切合实际,更具战略价值。理论计算结果显示,2-3个月时间提炼出的核原料制造反应堆可驱动一条3000吨级的潜艇。”
“潜艇?”施佩尔插了一句,“怎么弄?”
“反应堆会提供足够电力,潜艇完全不需燃料补给,只要空气跟得上,想在海下待多久就待多久,如果把加强后的反应堆用在大型军舰上,根本就不用补给重油,想开多久就开多久……”霍夫曼张口就来——不就是核动力嘛!
施佩尔满脸震惊,海森堡连连点头:“元首的说法非常形象,基本就是这样。”
米尔希抓住机会问道:“如果装飞机上,是不是可以无限制飞行而不必降落补给?”
“这……”海森堡面露难色,“恐怕不行,反应堆会有几十吨重,还需要水或别的东西进行冷却,太大、太重,装飞机上是不行的,潜艇或大型军舰完全没问题,甚至会比传统动力装置更节约空间。”
“哎!”空军元帅一声叹息,他梦中的核动力全球战机还没成型就彻底破灭了!
霍夫曼陷入沉思:海森堡作为能源派的代表,这套观点已在自己面前兜售过不止一次,关键是吃不准这家伙的真实用意。
后世对海森堡计算错误且一直坚持能源派的观点有三种分析:
第一,他压根没弄明白原子弹原理,所以有关理论观点和计算数据都是错误的;
第二,他知道整套体系——他在与米尔希的谈话中认为铀炸弹像个“菠萝”,但不愿意帮助第三帝国制造,因为他认为制造这种炸弹是不道德的,所以故意夸大了难度与时间,这也是战后海森堡自己陈述的观点。霍夫曼私底下问过米尔希,后者矢口否认听到过“菠萝”这样的字眼,但霍夫曼不想简单否定这种推断,因为米尔希现在与历史轨迹不同,中间曾脱离过铀项目;
第三,他知道整套体系,也愿意制造炸弹,但因为实际困难的制约,同时又过于自信地认为美国也搞不出这种炸弹,从而最终放弃。
但海森堡毕竟是学术权威,霍夫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沉默了下来,众人一看元首沉默了,也都跟着沉默下来。
“海森堡教授的想法非常好,这应该是一种划时代的能源,就如同当年用烧重油的锅炉取代烧煤锅炉一样,引起了军舰的重大变革,也许我们在下一次战争中用得到,也许能用于民用事业——搞个核动力发电厂会很不错,不过我们最急需的是一锤定音的超级武器,而不是秘密能源,博特教授,我可以听听您的想法么?”
“尊敬的元首,我认为您的要求是对的,制造炸弹确实比发展新能源更来得重要。当然,我承认海森堡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目前我们尚不具备大规模提炼的因素,所以……”
“假设,现在已有了足够的原料,我们能在理论上估算炸弹的威力和杀伤力么?”
“这……”海博特和一堆人面面相觑,最后硬着头皮回答,“元首,这需要进行实地验证,理论上也许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也许链式反应到一半就中断,那充其量或许只是一个大型炸弹罢了,说不定还没有对付直布罗陀要塞的‘钻地者’航空炸弹来得厉害。”
说到这里,霍夫曼已完全明白了:以海森堡、博特为首的德国专家其实在理论上还没有弄透,是在自己强行开挂并进行指导的前提下跌跌撞撞往前走,那情形好比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自己事先透露了答案却没有解题过程,然后一帮人在绞尽脑汁硬凑出来。
海森堡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元首对制造炸弹如此热衷?去年夏天,也就是1942年6月,他设在莱比锡的第一个试验性反应堆在大火中被摧毁后,他已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这种观点,当时无论元首本人还是施佩尔都对这种“3-4年内没有成功希望”的炸弹不抱希望,认为转而去研究核能源更为有利,所以他才申请了很少的研究经费。没想到几个月后,情况来了180度大转折,整个项目不但规格升级,拨款一下子给了5亿马克——他做梦都没想过这个数字。在这个氛围中,不但他的反应堆得到了重建,连博特主张的石墨反应堆也得到了建设机会,所以他才有“2座反应堆都运转良好”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