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3/6页)
李弥也是莫名其妙:“到哪里联系?没有人通知我啊!”
杜聿明说:“命令下到你们部队的,你怎会不知道!”
李弥也很生气,立即召集参谋部的人过来询问,最后弄清楚了是他的参谋长拿到了命令,没有及时交给他。
杜聿明和李弥两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出气筒,对这个参谋长轮番指责,把撤出徐州以来这两天憋的一口气全撒在了他身上。这个参谋长被骂得是灰头土脸,满头大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在二兵团驻地,杜聿明看到了同样急得浑身冒火的邱清泉。他坚持发兵去救郭吉谦,其他几个人有不同意见,发生了争执。这天晚上,双方战事非常激烈,解放军步步紧逼,郭吉谦据守的阵地逐渐缩小,形势危急。
3日早上,大部队休息了一夜,本该尽早开拔的,可邱清泉又指示七十二军派一个师去增援。此话一出,参谋长李汉萍和几个军长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
参谋长李汉萍第一个站出来,他忿忿不平地说:“郭吉谦他们师是掩护部队,主要任务就是要与敌人进行接触,尽力阻止敌人追击,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一些损失也是必然的,这叫舍卒保车。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掩护部队遭到攻击就派兵去救,那还叫什么掩护啊?到底是他们掩护主力部队还是主力部队掩护他们啊!”
七十军高军长是个急性子,扯着嗓门高喊道:“为什么十几万主力部队停止不前,难道就这样等共军来追吗?四十五师的任务就是阻击敌人和掩护部队,我们正应该趁此机会加速撤离,等过了永城再说。”
五军熊军长一直对郭吉谦有意见,这时的他说起话来更是火上浇油:“本来撤出的人数就多而杂,行动非常缓慢,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走,万一被共军追上来再像黄维兵团一样被围,那就糟糕透了。”
七十二军余军长老实本分,他苦心相劝道:“邱司令,您可要三思啊,我们大部队再不走,可就来不及啦!”
固执的邱清泉听不进部下的话,对他们的这些反对意见,大发雷霆:“你们说够了没有?人要讲良心,如果被追打的是你们,我不派兵去救,你们怎么想?郭吉谦是我的战将,是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连这样的人我邱清泉都见死不救,你们说将士们会不会寒心?!将来在战场上谁还会与我邱清泉一同赴死!”
邱清泉一番动情的慷慨陈词令所有人哑口无言,就连杜聿明一时也不好表示反对,可几十万大军就这样无奈地等待终究也不是办法。后来,杜聿明想想还是觉得不妥,于是命令邱清泉兵团派一部去增援,其余人员继续前进。
上午十时左右,各兵团部队分头向永城进发。先头部队出发后,各兵团司令部正准备动身的时候,就看到天空飞来一架飞机并空投下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蒋介石给杜聿明的亲笔信。
“据侦察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集结,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被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读完蒋介石的亲笔信,杜聿明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说实话,杜聿明不想去。身为徐州“剿总”的实际总指挥,他看得比所有人都清楚——中共部队已经下定决心实施决战,他们四处围追堵截,如果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转向濉溪口方向去解黄维兵团之围,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不但解救不了,而且自己还要送死。此时的杜聿明真想像古书上所说的那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带领部队快速经过永城,向南撤退到淮河附近,从后面夹击共军主力,来个反包围,这样,既跳出了包围圈也解了黄维之围。
杜聿明认为这是上上之策,但想是这样想,一旦落实在行动上,却犹豫不决起来。杜聿明顾虑最多的是,如果自己违背委员长的意愿擅自做主,而最后又没有成功,那以后怎么面对老头子?老头子势必把“徐蚌会战”失败的责任全部都推到他一个人身上,而自己必将受到军事法庭的严厉裁决。
怎么办?杜聿明没有了决断的勇气,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考虑再三,杜聿明最后还是决定各部队暂且停止前进,他要把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征求意见。
十六兵团孙元良很快就到了,十三兵团李弥没来,派了两个副司令官陈冰和赵季平来了。二兵团邱清泉由于担心后卫部队郭吉谦的安危,以及要传达部队暂停待命的事项,直至下午两点才到会场。杜聿明把蒋介石的手令给大家一一过目,由于参会人员都没有预料到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又再一次改变计划,因此个个非常惊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