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三章 夜探粮仓
西平粮仓位于长安的东市附近,是一座又大又气派的宅院。院墙足有三米高,即便是这样,站在院墙之外,仍能看到里面的谷仓,可见谷仓之高大。
作为粮商,而且还是如此之大的粮食,手底下通常都会养着一大批的粮农。粮农是指专门以卖粮为生的农民,他们卖的粮食,被称为粜粮。
一般来说,大粮商的手里囤积着大量的粜粮,看到哪个州哪个郡粮食欠收,缺粮了,再把囤积的粜粮运送过去,以高价出售。
柳不信在西平粮仓附近潜伏许久,从天刚刚暗下来,一直潜伏到后半夜的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左右。
这时候,长安城已万籁俱寂,只有零星的灯光。
柳不信穿着紧身的夜行衣,从黑暗的角落中缓缓走出来。他来到粮仓的院墙底下,侧着脸,把耳朵贴在院墙上,静静聆听。
听了好一会,他取出一只飞爪,轻轻向前一抛,飞爪扣住墙沿,发出啪的一声轻响。柳不信没有立刻往上爬,依旧是侧耳倾听。
又听了好一会,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他这才抓着绳索,噌噌几下,人已爬上三米高的墙头。他蹲在墙上,收回绳索的同时,目光在院子里扫了扫去。
粮仓不是正规的院落,里面是一大片开阔的空间,其中盖着好几座又高又大的粮仓。
沙、沙、沙!附近传来脚步声。原本蹲在院墙下的柳不信,立刻趴伏下来,顺着院墙,跳入院子里。
这里可没有草丛树木,他人进来之后,完全暴露在外。
时间不长,三名高举着火把的大汉走了过来。他们是负责夜间巡逻的护院,每个人的肋下都挂着佩剑、佩刀,巡逻的时候,目光如电,警惕的环顾四周。
当他们路过柳不信进来的地方时,举目望去,空空荡荡,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三名大汉脚步未停,直接走了过去。等他们走远,院墙突然动了一下,紧接着,一大块‘墙皮’掉落下来,柳不信的身形在墙皮后显露。
原来手中拿着一大块纱布,纱布的颜色几乎与墙体的颜色一模一样,他贴墙而站,将纱布高高举起,打眼一瞧,整个人真就和墙壁融为了一体。
别说现在是黑夜,光线有限,看不清楚,即便是白天,如果不仔细分辨的话,也很难看出破绽。
他快速把纱布收起,猫着腰,向前方的一座谷仓接近过去。
到了谷仓近前,他听了听里面的动静。静悄悄的,声息皆无。他移动到谷仓的门前,上面挂着锁头,这难不住柳不信。
他拿出细细的铁条,顺着锁头眼捅了几下,随着咔的一声,锁头打开。他动作缓慢的推开房门,开到一条缝隙的时候,他侧身闪了进去。
他回手关闭房门,而后贴门而站。谷仓的高度在六七米开外,其窗口的高度,距离地面有六米,倘若是白天,还能有点光线照进来,到了晚上,身在谷仓的底部,当真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什么都看不到。
柳不信站了一会,而后取出火折子,吹着,谷仓里总算是有了些亮光。他举着火折子,缓缓照了一圈,这座谷仓,囤积的不是粮食,而是蔬菜。
在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不至于单调,但也绝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百姓们常吃的蔬菜是葵、藿、薤、葱、韭等。
葵是人们最常吃的,葵不是一种蔬菜,而是指一大类的蔬菜,其中包括水芹,水芹在当时叫楚葵。
但到了明朝的时候,除了水芹,其余那些种类的蔬菜,皆被定为草,不再被人们所食用。至于藿、薤、葱、韭等,其中有些被淘汰了,有些一直被延用至今。
柳不信拿着火折子,刚要往前走,脚都已经抬起,但立刻又缩了回去。
他慢慢蹲下身形,用火折子往地上照,这时候方看到,距离地面半尺高的地方,有一条细细的丝线,顺着这条丝线向尽头看,能看到挂在尽头的两颗小铃铛。
他眯了眯眼睛,高抬脚,从丝线上面慢慢跨了过去。向里走,地上放着好多的竹筐,每个竹筐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
现在已经入秋,天已经渐渐凉了,有些蔬菜已经不能生长,但西平粮仓里还存放着新鲜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已经有温室,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暖棚、大棚,即便到了寒冬腊月,温室中依旧可以种植蔬菜。明确记录在史书中的温室,便是太官园。
不得不说,中国的先祖们真的很智慧,现代人所能想到的,古人们也都能想得到。
柳不信在谷仓内缓缓走动,四处查看,谷仓虽大,但里面没有各种隔断,可谓是一目了然。没有密室,没有暗门,除了装着蔬菜的竹筐,再无其它。
他顺着谷仓的环形台阶往上走。很快,他便到了谷仓的顶部,他站在窗口前,拢目向外望,站在这里观望,整座粮仓的布局,可谓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