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锁
成吉思汗作战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残忍,对敌人残忍对自己的部下也残忍,屠村、屠城那是家常便饭,为了拿下一座城池也不顾自己部下的伤亡而片面的强调勇气和意志。
当然,在冷兵器时代强调勇气和意志往往是很有用的,其原因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威力不大,而且敌我双方还要面对面的搏杀,这使士兵需要更大的勇气去面对。
而蒙古骑兵的那种勇气、杀气以及近似野兽般的残忍几乎可以说是常人无法想像的,于是养尊处优的宋兵就算兵力装备都优于蒙古军,在战场上也会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从这一方面来说,热兵器的战争就要好得多,而且随着单兵装备越来越先进,勇气和意志的重要性也在逐渐降低。
至于牟田口廉,他正是看到了日军有类似蒙古骑兵一样的特性:凶残、野蛮、训练有素,还有一种类似蒙古军魂的武士道精神。而此时的中国又有宋朝时的影子:腐败、懦弱、不团结等,于是牟田口廉也就天真的认为只要像蒙古人那样作战,就可以轻松的打下中国。
事实上他的战术也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是成功的,于是他就更加坚信这种不计伤亡强调精神意志的战术是可行的。
他曾经对士兵进行这样的训话:“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还可以用脚踢。就算这些都没有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
由此他的部下也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鬼畜牟田口”……连凶残的日军,牟田口的部下都将其称为“鬼畜”,就可想而知这家伙是偏执到什么地步了。
只可惜,此时的日本并非当年的蒙古,此时的中国也并非当年的宋朝,而且热兵器战争也不同冷兵器战争……这一点最终在英帕尔战役中以18师团的惨败得到了明证。
此时指挥日军对密支那作战的就是这个被称作是“鬼畜牟田口”的牟田口廉也,他手下的18兵团可以说在投入缅甸战场后并没有打过几场仗,他们只有在平满纳与第五军有过几次短暂的交锋,从此以后就是跟在其它日军后作为预备队了。
从这一点来看,日军在缅甸战场上似乎还没有发挥出他的全部实力……整整一个师团而且还是精锐师团没有动用。
但是现在终于到了他的用武之地了。
牟田口廉也接替指挥后,在地图上看了一会儿地形,然后作出与河边正三一样的判断:“乘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将其击溃,而且主攻方向是伊诺瓦底江东侧!进攻越快越好,不能给中国人喘息休整的机会!”
于是炮声很快很快就在密支那一线响了起来。
此时的工兵团正在密支那休整……也许是杜聿明感激工兵团拿下密支那救了整支远征军,所以并没有把工兵团派上前线。
当然,这本来就无可厚非,因为工兵团本来就不是主力作战单位。
但其实,张弛却觉是此时最应该被派上战场的就是工兵团。
这当然不是因为工兵团手里有许多坦克或是装甲车。这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弹药!
杜聿明的兵力部署本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国军的装备不统一弹药也与密支那的军火不匹配。
说起这国军的装备还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比如现在位于密支那的这些部队虽然全都中国军队,但第五军是苏械军,其主力作战单位使用苏式装备,非主力作战单位则使用汉阳造,然后新38师是德械师,工兵团就有美械和英械。
于是密支那的中国军队不过四万余人,但使用的装备却有苏式的、德式的、中式的、英式和美式的,几乎把各大国的武器装备都集中在一块了。
这很容易造成混乱就不用说了,最重要的还是在密支那缴获的军火全是英式和美式的,这其中步枪弹药是英式的,也就是说,其它装备的弹药是打一发就少一发没法补充,只有英式步枪的弹药例外。
这也就是张弛认为工兵团更应该上战场的原因……主力部队是苏械、德械、中械,仗打到现在他们手里的弹药已经不多了,这其中尤其是新22师的防线与密支那还隔着一条江补给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由工兵团这支装备有英式步枪的部队驻守一个方向,给主力部队换装英式装备的时间和空间……英军留下的大批军火足可以装备主力部队的三个师。
等主力部份分批换装并用一段时间熟悉后再上战场那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但是现在……
张弛听到伊诺瓦底江东岸的炮声尤其猛烈就不由皱了皱眉头,显然日军也发现了密支那防线的弱点并紧紧抓住了这个弱点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