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天隔不了一层窗户纸
第二次北伐开始后,李宗仁及其新桂系迟迟没有动静。外界纷纷传言,李宗仁对蒋介石的成见仍然相当深,所以才采取了这样敬而远之的态度。
李宗仁越是如此,蒋介石在公开场合越要表现自己的不计前嫌和宽宏大度。他多次派辛亥元老、北伐军司令部顾问吴忠信前来劝说。最后一次,吴忠信对李宗仁说:“你如不就职,蒋先生说他就不能继续北伐了。”
看看面子也挣得差不多了,再作态下去,就怕北伐的功劳簿上只有蒋、冯、阎的名字。李宗仁也就来了个见好就收:“吴先生,蒋总司令既把事情说得如此严重,那我不敢再推辞,只有遵命去就职了。”
在冯、阎就职一个多月后,李宗仁在汉口宣誓就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同时就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第四集团军原定于4月底在武汉乘车北上,但因为车少轨坏,运输困难,遂改由白崇禧率部先期北上。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运输,白崇禧到达石家庄,在那里,他见到了阎锡山。
阎锡山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民国军政界有许多名人都出自于日本士官学校,比如蔡锷、蒋百里、程潜、赵恒惕,这些人一看就是矫健、精干之辈。白崇禧以为阎锡山也和他们一样,没有想到对方却是一个身穿棉衣裤、棉鞋,留两撇小胡子的“老朽”。
其实阎锡山当年也不过四十五岁,只是面相显老。谈话时,他讲一口山西五台的方言,不仅难懂,而且声音又很小,白崇禧听得十分吃力。
当白崇禧告诉他,自己的部队即将陆续抵达时,阎锡山高兴异常,他对白崇禧说:“你来了,胜过十万雄兵。”又说:“如果西北军不撤退,我不会着急的。”
一点脾气都没有
第二次北伐进入中期阶段后,阎锡山的晋军各部会攻冀中,在方顺桥一带与奉军展开激战。方顺桥为保定门户,一旦失守,保定即暴露于冀中平原,将导致四面受敌,奉军因此往方顺桥一线调集了大量兵力,形成了对晋军的压倒性优势。
危急时刻,阎锡山把卫队旅和宪兵营都拉上了火线,并连连致电冯玉祥,请他派位于方顺桥东南方向的韩复榘部紧急支援。
韩复榘对面已无强敌,本可兼程而进,他本人也答应支援,然而冯玉祥却以津浦线方面另有需要为由,把韩部给调走了,仅留少数骑兵在前线进行警戒。
韩部撤离后,晋军右翼顿失屏障,阎锡山用于进攻方顺桥的部队险遭奉军合围。发现形势危急,阎锡山电促冯玉祥迅速北上解围。孰料冯玉祥不但不派兵赴援,反而通令其驻扎于京汉线上的部队:“不遵命令擅自退却者,枪决!不遵命令擅自前进者,亦枪决!”
西北军不进不退,为的却是要报复阎锡山。原来几年前,冯玉祥在南口战败西撤,阎锡山曾应吴佩孚、张作霖之请,陈兵晋北,从后路进行袭击,让西北军受到了不小损失。
南口战役时,冯、阎并未站在一条战线上,阎锡山联冯还是讨冯,其实都无可厚非。现在大家已经联合北伐,冯玉祥居然还要利用这一机会来公报私仇,就显得太过分了,因此连白崇禧都为之不平,认为“冯玉祥完全是不讲信义的人”。
桂军先头部队的赴援,令晋军转危为安。至5月下旬,西北军、桂军均已进入河北境内,阎、冯、桂三路北伐大军开始向北京齐头并进。当奉军的侦察机发现南方仅装载援军的火车就达到百余列时,张作霖深感力不能敌,遂被迫离京出关,结果又在皇姑屯遭到日本关东军的暗杀。
6月上旬,北伐军占领平、津。这时全国除东北外,形式上已具备统一雏形。1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同时昭告天下:“中国之统一,因全国人民奋斗与牺牲,正告完成。”
北伐和统一曾是蒋介石的第一要务。可是随着这一目标的逐渐瓜熟蒂落,他不仅没有能够因此松口气,反而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首先是地盘的分配。第二次北伐本以蒋冯结盟为开端。这种结盟当时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的:冯玉祥对蒋介石的拥戴,不但在军事上增加了声势,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蒋的个人声望。同样的,蒋介石仅手中那块中央政府的金字招牌,就让冯玉祥觉得,只要与之靠拢,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冯的关系也确实比较密切。两人在北伐进行的过程中多次会面,并且每次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北伐功成,冯为了表示对蒋的拥戴,甚至提出要在郑州为蒋铸造铜像,最后在左右的劝阻下才未付诸实施。蒋对冯也是推崇备至,屡屡夸赞西北军一路披坚执锐,斩关夺隘,为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蒋的“师爷”吴稚晖有一次给冯玉祥发电报,更是称誉冯“一柱擎天,唯公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