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战术与交战(第4/10页)

一翼加钩形的平行战斗队形,多用于防御。当它用于进攻时,这个钩形要位于战斗线前面。当它用于防御时,钩形往往位于战斗线后面。一旦受到攻击,这种带钩队形的部队的处境会很危险。

第三种或第四种战斗队形,在向敌军中央突破时,比第一种和第二种有利得多,也比较符合一般战争原理。但是,在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因抽调兵力加强其他各点而受到削弱的部分,如果还是采用平行战斗队形,就有可能失利。

第五种队形,最适合劣势军队用来攻击优势军队,因为这种战斗队形,有利于集中主力攻击敌人战线上的某一点。此外,这种战斗队形还有以下优点:被削弱的一翼,不仅可免受敌人攻击,还可牵制部分敌军,必要时,它也可作为预备队支援作战。腓特烈大帝的莱顿之战,就说明了这种战斗队形的优点。

第六种垂直的战斗队形,是用于指示战术突击方向的理论样式。一般而言,交战双方是不会处于彼此相垂直的位置的。因为如果甲军采取与乙军一翼或两翼垂直的进攻方向,那么乙军就会立刻改变部分战线的正面,反之亦然,即进攻方的一个师位于与敌人一翼垂直的地方,其余部队接近敌军正面,这样又回到了第五种和第十一种的斜形队形。

同时对两翼攻击是很有利的。不过,前提条件是,数量一定要占绝对优势。按照战争的基本原理,应该把较大的兵力集中于决定点上。一支处于劣势的军队,要攻击一支兵力集中之敌,还要从两点同时攻击,是有违基本原理的。

第七种战斗队形,自汉尼拔在戛纳用过后,就被很多人推崇。但我认为,这种队形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敌人向我军中心攻击,我军则往后撤,使其被我军两翼包围,这种队形才真正有利。如果交战开始就采用这种队形,敌人就可能进攻两翼,两翼就将遇到麻烦。所以,只有在敌军采用凸出的战斗队形时,使用中央凹入的队形才会有效。

这种中央凹入的队形,可使两翼不过分暴露地梯次前进,并可发扬火力集中的优势。但如果敌军不攻入凹形,而是在远处监视,并集中主力向我军一翼攻击,那么这种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中央凸出的战斗队形,一般用于,部队刚刚渡河,被迫放弃用两翼凭河掩护桥梁的情况,或是像在莱比锡那样,背河防御作战,以便再次渡河,并掩护部队行动的情况。另外,这种队形可用以对付敌军采用中央凹入的队形。如果敌军攻击我军凸出战斗队形的一端或者凸出部,那么采用中央凸出战斗队形的我军就将失败。1794年,法军在弗勒吕斯采取这种队形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科布尔格亲王没有集中主力突击法军的两翼或中心。在埃斯灵之役,以及莱比锡会战中,法军都采取了近似于中央凸出的队形,而且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

第九种战斗队形,大致与垂直的战斗队形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两个梯队靠近预备队方向,那么这种战斗队形较垂直战斗队形更有利,因为它可使敌军没有机会扑向我军中心间隙发起反攻。

中央梯次部署的战斗队形,往往用来对付战线中断和战线过长的敌军。此时,敌军中央与两翼隔开而处于孤立状态,被切断的敌军难逃被各个击破的下场。如果敌人战线完整,就不应采用这样的队形,因为此时敌军预备队通常在战线中央附近,其两翼也能支援中央,若是采用这种队形,先头梯队就容易被击败。此时可以采用平行战斗队形,并在中央部署相当的兵力以欺骗敌军,使其无法找到我军的真正突击点,也能阻止敌军两翼从侧面进攻我军中央梯队。劳东攻击本采尔维茨筑垒营地时,就是使用了梯队战斗队形。由于当时守军被困在营垒中,所以,劳东不用担心进攻梯队翼侧的安全。这种队形也有不利的地方,它会使敌人发现我军的攻击点,所以要佯攻敌人翼侧,以掩护我军的真正突击部队。

第十一种战斗队形,把兵力编成纵队,在中央以及一翼进行强大联合攻击。这种队形用于攻击临近的敌军战线更为有效。与其他队形相比,这种队形才是最合理的。一面攻击敌军中心,一面以一支部队迂回敌军一翼进行助攻,防止敌军向我进攻部队的翼侧发起反攻,事实上,这正是汉尼拔和萨克森元帅的惯用战法。敌军不得不同我军全部兵力作战,被击溃的可能性很大。拿破仑就是采取这种机动,才在瓦格拉姆和利尼取得胜利。但在包岑采用这种队形时,由于左翼部队受挫,拿破仑因而未能获胜。

我必须指出,不要教条地使用战斗队形。如果一位将军认为可以纸上谈兵,那么他就是在自欺欺人,在战场上他也将必败无疑。路易十四或腓特烈时代,人们尚可照着几何图形来排兵布阵,那是因为当时部队几乎都是集中的,双方可以对峙数月之久,有充分的时间来组织行军,各纵队也能同时到达。到了今天,所有用绘图工具所绘制出来的队形,没有人敢保证它们不出任何差错,因为今天的军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了,所以,上述这些队形只能大致用于表示部队的部署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