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沟 4(第3/4页)

“太不可思议了……”小野寺望着脚下急速流过的黑沉沉的海水,不禁感慨万分。

“什么不可思议?”幸长副教授头也不抬地问道,他正费劲地顶着风往烟斗里点火呢。

“哎呀……细细想来,这海底下面真有不少东西在流动啊。”

“糟啦……”烟斗上的烟丝被翻起的浪花打湿了,幸长一边敲着烟斗,一边赞同道,“没错,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就像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海上之路》中描写的那样……”小野寺三下两下就帮着幸长把叼着的第二锅烟斗燃了,“这儿也有火山带高速公路——上古记载里的那些被称之为‘鬼’的人,恐怕就是乘着黑潮、被南风吹过来的密克罗尼西亚的原住民吧。”

“像是这么回事。”幸长副教授一口接一口地吐着烟雾,十分惬意地咂吧着嘴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太平洋海底山脉盘山公路’才对啊!”说到这儿,两人一起笑了起来。

“有什么可笑的?!”

突然,旁边传来一声狮吼。田所博士不知什么时候已从船舱里钻了出来,两只毛茸茸的粗胳膊抱在一起,直直地伫立在甲板上。

“在我看来……人也好,植物、珊瑚也罢,统统是一回事,一旦发生突变,都会紧紧抓住救命稻草不放的。即使是原始生命,恐怕也不是仅仅待在水中就能慢慢形成这么简单,它肯定是通过粗糙的分子结构表面附着的高分子胶质起作用,才转化为复杂的蛋白质分子的。”

“又开始探讨先生的高深理论了……”幸长窃窃地笑着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啊,你……是叫小野寺君吧,你怎么认为?从碳酸钙附着后再形成共同骨骼这一点来说,它同人造礁珊瑚以及建设混凝土城市的人类之间又有多大差异呢?”

“原来是那么回事……”小野寺极认真地点了点头,“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的进化形式和未来的命运,其实是在地球生命四十亿年的历史中早就写好了的。”

“不仅如此。我还认为,从素粒子的进化到宇宙的进化,虽然彼此间的阶段有所不同,但肯定隐藏着某种极为相似的共同点。嘿,幸长,你不觉得你刚才说的‘太平洋火环’,这个大洋底下的褶曲构造本身就是过去的造山运动留下来的痕迹,或者说完全相反,它是一次新的造山运动开始前的征兆吗?”

“我不太清楚……”幸长副教授无奈地摇摇头,“说句实话,那是因为数据还不充分。不过,按直线思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小笠原—马里亚纳弧一带新的造山运动即将开始。新生代中期(注:二千五百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就是从大陆周边开始的。”

“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东进说?”田所博士有些揶揄地反击道,“这个理论去跟你们所谓的主任教授讲讲试试,肯定给你泼一盆冷水。”

“纯属玩笑……不成熟的想法嘛。”幸长副教授急忙改口道,“您别往心里去。总之,太平洋西部的海底地质调查彻底完成以前,什么都不好说。”

“如此说来,在现阶段,我们可以把太平洋海底的褶曲弧本身看作是绿色凝灰岩造山期[5]的大洋底部的产物喽。”田所博士狡黠地一笑,“赌不赌一下?首先,小笠原—马里亚纳弧附近会出现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后,产生出巨大的岛屿,使菲律宾海底盆地变成内海;使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南中国海沼泽化或部分平原化,华中平原的气候改为内陆型气候,进而沙漠化。”

“这个赌局的结果,由谁来评定呢?”

“肯定是千万年后的后人啦!——如果造山运动的速度提前,有一千万年就足够了。”田所博士大声笑了起来,“不过,前提是一千万年以后人类还存在的话。”

“是啊,但在这之前……”

幸长副教授正要再说下去,这时,船底突然“嗵”地传来一声巨响。

“啊?”田所博士急忙向水下望去,“撞到什么了?”

“怎么会呢,这一带不会有暗礁吧?”幸长副教授说。

此刻,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没有一丝声响。接着,远处传来“咚”的一声,像是炮声,从海面上传过来。

船桥那边传来喊声,甲板和扶梯上有人在跑动。

“喷火啦!”结城下意识地站起来。——那个叫辰野的记者闻声跑了过来。

“在哪儿?厉不厉害?”辰野急匆匆地问,跟着又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妈的,相机弄坏了。”

“用我的吧!”小野寺说,“在我床上的那个包里。不过,只是个半幅的小型相机。”

这时,上下甲板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一些船员手指着东北偏东方向的海平面,嘴里在喊叫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