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把英国变成印度吧!(下)(第3/5页)
甚至还有些人烟稠密之地的印度王公,为了缓解领地内人口过剩的压力,干脆主动把成群结队的贱民押送过来作为交易品,跟威尼斯商人交换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印度这地方虽然自古温暖湿润、物产丰饶,但由于长期的过度繁衍,人口压力也一直很厉害,而且,由于种姓制度下的任何工作都是代代世袭,不同职业的人群彼此隔离,以至于想要让过剩人口改行都很困难——譬如在古代印度,姓“掘墓人”的家族就只能代代做掘墓人,哪怕掘墓人太多了,超过了市场需求,也很难让他们改行去捕鱼或当木匠,因为世袭当渔夫和木匠的人不愿意有人来抢饭碗——所以索性把过剩人口都赶出去,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于是,就这样连蒙骗带拐卖,还有一定程度的交易和贿赂,实在不行的话,就让那些没节操的欧洲骑士们穿上铠甲挥舞起利剑,客串一回捕奴队——他们原本在战争之中也经常这样做:如果自家的农奴被杀光了,没人给自己种地,那么就到敌人的地盘上去抢一些农奴回来。不过深入异邦捕奴实在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骑士老爷们亲自上阵往往费效比极低,而且还挺危险,如果有可能的话,即使是最吝啬的威尼斯商人,也更乐意花点小钱从当地的实权人物手中搜集货源……无论用了什么手段,他们总算是在短时间之内搞到了数以万计的印度“移民”,统统送到伦敦来种地,算是第一次大规模输入劳动力的“试点”。
……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嘈杂的喧哗声,还有喇叭和铜铃的清响。王秋抬头一看,发现是一位神父和几个手持长枪的士兵,正在把一群新来的印度人驱赶进一条小河里,强迫他们集体受洗,皈依基督教……如果拒绝的话,马上就是一顿胖揍暴力镇压,再不乖乖听话的话,就该直接吊死或上火刑架了。
——这年头的英国人,可不像他们被“多元文化理论”忽悠瘸了的后代们,根本没有什么宗教自由的先进观念,只知道凡是异端和异教徒就该架到火堆上玩活人烧烤,不会烧烤异端和异教徒的基督徒就不是好的基督徒……相反,倒是有无数的传教士热衷于推广基督的信仰,扩张“主的羊群”,如果能够“教化蛮夷”,让他们皈依基督教,就是极大的功德。至于具体是用刀还是用嘴皮子来传教,反倒是无所谓了。
反正,在吊死和烧死了极少数几个不肯就范的刺头儿之后,剩下的印度人自然也就乖乖地皈依了。
——不就是下到河里洗个冷水澡(洗礼)罢了,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儿而赔上宝贵的自家小命吗?
即使是这样轻微的抵触情绪,也只是首陀罗种姓的人才会有,如果是贱民们,干脆就根本无所谓了。反正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不被印度教当人看待的缘故,他们就先是拜佛陀,然后又拜真主,之后又跪在传教士脚下信了基督,甚至还有入犹太教和拜火教的——由于被排斥在印度教体系之外,印度贱民的信仰观念和中国人比较类似,总是不停地变来变去,觉得哪尊神更灵验就拜哪尊神,但无论他们怎样挖空心思、变幻信仰,都甩不掉贱民这个遭人鄙视的可悲身份,偏偏又没有通过暴力来破局的勇气和决心……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性格温顺、容易听话、干活也还算勤快的家伙,他们的反抗精神早已在种姓制度下几乎被磨灭,在人权概念尚未出现的野蛮年代,似乎天生就适合当奴隶——否则的话,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殖民者也不会只用三千公务员和一万七千白人士兵,就轻易统治整个南亚次大陆了。
所以,王秋并不认为给琼女王增加一群印度臣民,会导致什么真正的麻烦——说起来,金雀花王朝的祖上来源于北欧,严格来说应该算是维京人(诺曼人),既非法兰西土著,也非英格兰原住民。
既然他们能够成功地统治英国的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还有海峡对岸的法国人,赢得这些异邦人的忠心拥戴(一直到现代,英国王室其实还是金雀花王朝的后裔),自然也没理由管不好更加温顺的印度人。
——在印度,通过宗教、种姓、传统观念的反复洗脑,为数不多的统治阶层已经彻底驯化了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下等人,让这些下等人永远与奴性为伴。这种奴性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你把解放的钥匙丢在他面前,他反而会往钥匙上吐唾沫!即使换了一个主人,这种奴性也不会很快磨灭。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英国人还对远方的印度人的品行一无所知,多少有着那么些“未知的恐惧”。
“……尊敬的天使大人,虽然这些印度人看着还算老实,但毕竟是异教徒,即使如今他们已经受洗皈依了我主,恐怕也跟我们这些天生的基督徒不太一样,会不会很难管束,不肯忠心地侍奉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