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陵歌舞何时休?(四)(第3/5页)

由于此时市面上的白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商品数量,所以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引爆了整个帝国经济体系。这一过度的市场反应很快引起了大范围的恐慌,整个市面上的所有货物,从粮食到布匹,从土地到房屋,都开始了全面的价格上涨。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那些手里屯着白银的人——银子不值钱了!怎么办?当然是火速抛售脱手,囤积粮食布匹之类的消费品,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恶性循环,使得银价愈发往下掉!

在天启年间,由于帝国朝政还能勉强运转,所以恶性通货膨胀虽已开始,但涨价速度还不算很快。

等到了战火纷飞、大旱连年的崇祯年间,因为肆虐于内地的流寇和天灾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产,而社会秩序的混乱又迫使人们纷纷开始囤积物资,曾经沉睡在地窖里的白银大批流入市面,参与交易,结果就导致市场上的商品缺口越来越大,各种物价自然火箭般飞速上扬,一石米卖五两银子都是常事了。

如果是在现代社会,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政府就要动用战略物资储备库来平抑物价了。问题是,明末的朝廷官仓早已被贪污了个精光,崇祯皇帝手里根本没有这样的物资储备。所以他在宫里只觉得越发钱下面就越缺钱。面对这种情况,哪怕手里的钱再多,也会给得心里发毛,更别提他手里其实没几个钱呢?

于是,崇祯皇帝不断地催征更多白银,还多次责怪地方官府在催饷方面办事不力。可身居九重的他并不知道,在农业生产力急速倒退,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越是拨发更多的白银,物价就越是暴涨,银子就越是显得缺乏,朝廷发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市场涨价的速度——这跟蒋委员长印金圆券发军饷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崇祯元年,每年三百万两银子买到的物资,或许可以在辽东维持十几万大军连续征战,但等到崇祯末年的时候,由于物价暴涨的缘故,每年五百万两银子可能都不够区区三四万关宁军糊口了。

不要以为白银就不会贬值,事实上,在明朝晚期,白银的购买力坚挺程度还不如二十一世纪的人民币!

……

而在这个时空的南京永和帝小朝廷治下,江南市场上的物资供求情况,也同样处于急速恶化之中。

没办法,虽然眼下的江南并未遭灾,但无论是蔓延在江北的战火,还是二帝对峙的天下局势,在百姓心目中都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以及战乱的即将来临。而随着四面八方的战火陆续燃起,江南水乡又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后的避风港和救生艇,不知多少人正在纷纷攘攘地涌入这片最后的净土,完全没考虑到这片狭小的土地是否承受得住——从江北逃亡过来的大批难民,给这座城市营造出了末日前的繁荣。

——这些逃难的人们虽然背井离乡,但身上多半都带着一些钱财。在抵达南京之后,他们需要食物充饥,需要房屋居住,生病了也需要药品。而这一切最基本的必需品,都得用他们身上携带的财货来换取。如果钱用光了,他们就得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去偷摸拐骗,犹如后世的非法移民一般。

于是,随着大批外地人口的涌入,如今南京的市面上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治安迅速崩坏,市场交易旺盛,日常消费品价格节节攀升。而急剧加速的通货膨胀,又反过来使得江南的民间爆发了恐慌,往日里恨不得攒在床上每天亲上几口的银子,现在烫手得要命,每个人都急着把积攒的白银变成布匹、粮食、食盐和任何日常消费品……结果就是多达数亿两的江南民间藏银,也跟着喷涌而出。

——犹如苏联解体的时候一样,江淮地区的战火肆虐和南京朝廷的拥立新帝,就像一只挤压海绵的大手,将数量庞大的民间存银尽情释放。而作为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江南的富翁一向是天下最多的,更别提还有那么多带着银子举家南迁的扬州盐商……从而在市面上形成了一股空前巨大的货币狂潮!

就这样,潘多拉的魔盒被彻底被打开了。沉睡了多年的白银纷纷觉醒,犹如火山喷发一般涌向市场,变成了制造出一场超级通货膨胀的白色恐怖……从上个月开始,南京城内的米价开始爆炸性上涨,三天前达到了十两银子一石,到现在似乎又涨了一截。而粮价的计量单位也由以前的石变成了升。猪肉价格也涨到了每斤三百六十文,相当于万历年间的五十倍!这场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失败的日本,以及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相比肩!许多人手里的银钱都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废物!

——来到南京落脚考察的穿越者“考古队”,因为正好赶上了这波涨价潮,便导致了开销的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