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悠闲时光(第2/4页)

“……才不是呢!人家现在有正事要做!大哥哥(王秋)和老爷爷(郭政委)之前在伦敦拍了很多照片,让我们整理一下。”葛丽特抬头扬起手中的储存卡,带着一脸了不起的表情说道。

于是,伊丽莎白就让出了笔记本电脑,饶有兴致地站在一旁,看着银发双胞胎把一张储存卡塞进电脑,调出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伊丽莎白并没有参加前几天的伦敦之旅,所以如今对此略感好奇。

尽管她之前跟着“班纳特夫妇”去过一次伦敦,但直接就去了亲戚家中,并没有逛上太多的地方。

然后,液晶屏幕上就显示出了铁灰色的雾都天空,招摇过市的马车,穿着斗篷和圆筒帽,嘴里叼着烟斗的英国绅士,被一层层褶皱布料、花边缎带裹得好像大礼包,头上还插了鸵鸟毛的太太小姐,光线阴暗、布置凌乱的老式商店,还有在酒馆里打保龄球的醉鬼——这个时代的保龄球被称为“九柱戏”,玩法也不如后世正规,主要就是摆上九个酒瓶子,让人把木球滚过去,看能打翻几个……

再接下来,摄影镜头似乎转向了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出现了许多破烂的窝棚、污秽的道路,以及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群,看上去浑身肮脏、双眼麻木无神,宛如集中营里的囚犯,让伊丽莎白不胜唏嘘。

但是,韩塞尔和葛丽特这两只看似天真纯洁的双胞胎萝莉,倒是对此不以为然,“……这又有什么可同情的呢?如果没有遇上好色大哥哥的话,我们未来的命运恐怕还不如这些人呢!”

同样看过《黑礁》的伊丽莎白,顿时想起了这对罗马尼亚双胞胎在原著中的悲惨结局,“……啊,抱歉,我忘了你们之前的经历……确实,这么小年纪就被卖到国外,真的是太惨了……”

“……其实,就算我们在那时候没有被卖到国外,估计命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葛丽特摇了摇头,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就算没有在那个时候饿死冻死,多半也只能跟这张照片上的孤儿院同胞一样,蜷缩在又脏又臭的下水道里,变成穴居的野蛮人吧……”

——照片上,一名浑身污垢、肤色惨白的中年女子,正坐在一个遍地垃圾的洞穴里,腿上还留着注射器,旁边是一个畸形的小男孩,嘴中叼着毒粉袋子,朝着镜头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痴傻表情……照片上的这名中年女子跟《黑礁》中的银发双胞胎一样,也是东欧剧变后流落街头的罗马尼亚孤儿之一。

在东欧剧变之前,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罗马尼亚的时代,好大喜功的齐奥塞斯库曾经颁布过很多令全世界哗然的荒谬法令,其中就包括禁止离婚、禁止采取避孕措施和禁止自由流产,每对夫妻至少生育四胎这样几条,违法者将被视为破坏国家建设的叛国分子,刑罚极为残酷。这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是增加罗马尼亚的劳动力,提高出生率和生育率。但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贫困潦倒的罗马尼亚人民根本无力负担抚养费用,而且罗马尼亚的经济水平也远远不足以承担如此多的人口。结果,这些荒谬的法令直接导致了罗马尼亚的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双双暴涨,大量无力抚养儿女的穷困父母,只得含泪无奈地选择弃婴。

最初,这些被遗弃的孤儿,还能被国家收养在福利机关。但是,等到东欧剧变,罗马尼亚的红色政权倒台后,整个国家再度陷入动荡,曾经的福利机构被世界所遗忘,一部分孤儿们沦为人贩子的抢手商品,被贩卖到了西方欧美国家的红灯区和各种私人俱乐部,甚至一路远销日本、泰国、香港、台湾、阿拉伯和印度等地……《黑礁》之中的韩塞尔和葛丽特,就是这样一对运气不好的罗马尼亚双胞胎孤儿。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被人贩子弄到国外,而是继续待在祖国的土地上,接下来的命运就会稍微好一些吗?恐怕也未必——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东欧国家,普通人家尚且三餐不继、朝不保夕,被福利院抛弃的孤儿们,更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城市废弃的下水道成了他们的庇护所,他们借着下水道内蒸汽管道散发出的热量取暖,依靠乞讨和偷窃获得食物,勉勉强强地活了下来。

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躲进首都下水道的罗马尼亚孤儿,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称为“穴居人”的特殊群体,很多人都在下水道里住了几十年,早已适应了下水道的肮脏恶臭,对这里的老鼠、跳蚤、垃圾、粪便也熟视无睹。而他们又在这没有一丝光线的下水道中继续生儿育女,让他们的后代在这黑暗的地下世界长大成人。有些孩子从出生直到成年都从未离开过这个地下世界,在这里又生下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