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红制服”的到来(第2/4页)
“……不必大惊小怪,谁知道这些人之前是干什么的?说不定在几天前才刚刚买了这个军官头衔呢。”
王秋淡定地说,“……据说这个年代的英国陆军,有很多军官从来都没开过枪,看不懂地图,甚至还有人不会骑马,这都是正常现象……真正上了战场的话,哪怕用同样的兵器,我也有信心一个打他们十个……”
“……买军官?”南里香不可思议地眨了眨眼睛,“……英国的军官职位还能花钱买?”
“……你竟然不知道吗?这年头的英国陆军各级军官,全部都是要花钱买的啊!”王秋答道。
……
——虽然后世好莱坞拍摄的《爱国者》等电影,把十八世纪后期大英帝国红衣军的战斗力吹嘘得十分夸张。但事实上,眼下这个年代的英国陆军,在整个欧洲都是以战斗力垫底而闻名。由于英国政府长期侧重发展海军舰队,在海外殖民战事之中也乐衷于使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雇佣兵,结果,遭到严重忽视的英国陆军,就成了一支“让人怀疑能否有能力打败白雪公主的七个小矮人”的队伍。
当时,英国陆军的各级军官职位和军衔,居然都是直接花钱买卖的!任何军官只要有钱就能升职,跟军功和资历的基本无关!唯一的例外只有炮兵,因为炮兵的军官要计算弹道,懂得一系列复杂的数学知识,外行人实在干不来,否则就有可能把炮弹倾泻到自己人头上。所以,当时英国陆军有专门的炮兵学院,只有通过了考试的人才能当炮兵军官。不过,这也仅仅是提高了买官的准入门槛罢了,若是炮兵军官想要晋升的话,一样得自己凑钱去买官,而不是凭着成绩好或者战功卓越,就有官可做。
更不得了的是,跟中国清朝的捐班不同,充满商业精神的英国陆军军官,还可以把自己头上买来的官帽子再卖出去,依靠前后两次交易的差价来牟取暴利——各级军衔官职的售价,是会随着市场行情而剧烈波动的,比如某个团即将被派到什么太平洋荒岛去驻扎,那么这个团的军官价格马上就会暴跌。而若是这个团要被调动到首都伦敦这样的繁华地方驻防,这个团的军官职位的含金量自然就会相应升值。
结果,很快就有精明的金融家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所在,开始像倒卖期货一样倒卖军官职位,借助他们的内幕消息,将一个个少校、上尉不断买进卖出,把军官职位变成了好像股票证券一样的投资理财产品……在这种交易最兴旺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地下的军官职位交易所,简称“官交所”。
所以,当时英国陆军军官的晋升正途就是在战场上拼命抢劫,凑足一大笔款子去买更高的军衔……而国王或首相想要提拔某个年轻军官的话,也得乖乖自掏腰包给他买官位,不能一纸公文下去就了事。
总之,这个时代的英国陆军军官,在经受拿破仑战争的考验和磨砺之前,基本都是一群花钱当官的外行。他们花钱购买军官职位,多半也不是为了在军界谋求发展,而是为了在社交场上有一个“某某上校”、“某某上尉”之类的体面身份,可以穿着一身耀眼的军服吸引那些太太小姐的注意力。(所以在那个时代的爱情小说之中,才会有那么多整天跳舞泡妞不做正事的军官,其实不过是一帮花钱买官的花花公子)或者是为自己的某些灰色生意寻求一顶保护伞。还有些家伙干脆是对某个军官职位的市场前景看好,故而抢先建仓屯下官位,等着升值之后抛掉大赚一笔,跟现代中国那些买了好几套房子等待升值的家伙类似……
如此一来,英国陆军的军官团,就变成了一个流动性惊人的交易场,所有军官都把自己头上的官帽子视为一种特殊股票,随时准备抛出。各级军官基本没有几个是称职的,绝大部分花钱买到职位的军官,都不具备最起码的军事素养,甚至根本不在岗。很多士兵从入伍到退役,都没从来见过自己所属那个团的团长——因为那位上校先生整天都在城里忙着跳舞泡妞,企图娶到一个富有的小姐呢!凡是每当某个团即将开拔出征的时候,总是马上就会有一帮养尊处优的军官急着低价甩卖掉自己的官职,以免上战场送命。而某些功名之心强烈的穷人则趁机一步登天,以极低的价钱买到军官头衔,憧憬着在战争中扬名立万。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陆军军官,就是这么一个被整天倒卖的状况,那么士兵又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建立起义务兵役制度,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想要募兵基本都只能靠抓壮丁,而绝大多数的征兵对象,都是遭到歧视的“社会渣子”,包括破产农民、城市贫民、无业游民、罪犯、黑帮分子等等——当时的欧洲各国普遍认为,工匠、农民、商人和学者,都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所以各国在征兵的时候,都尽量不考虑那些有正经职业的人。而那些整天在城镇里晃荡的无业游民、在酒吧里饮酒为乐的酒鬼,以及在贫民窟里穿梭的小偷、罪犯,则成了军队兵员的最好来源。因为各国执政者都认为,这些不务正业的下等人,并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反而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与其留着他们在社会上作奸犯科,还不如就地征入部队,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份正当的职业,被打死了也是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