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为人之彼岸
这本集子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
有六篇小说,两篇科普讨论。
六篇小说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从程序应用,到人形机器,再到超级智能。小说的安排顺序,大致上(虽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时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远推移。其中有推导,有想象,也有相当任意的设定。
其中,在《永生医院》中,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的身体和身份的关系;在《爱的问题》中,我讨论的话题是,用外界的指标衡量,人工智能能否理解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在《人之岛》中,我追问自己有关完美与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每个故事都是我的疑问。
两篇科普讨论,用比较简单的语言,给不太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讲一讲人工智能,又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我并不想自诩为行业专家,也没有试图完全还原人工智能的发展史,而是尽量想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聊聊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它们是万能的吗?它们会毁灭我们吗?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对人工智能话题感兴趣呢?
分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这个话题近两年太火了,到处都有人议论,难免会听到、看到和参与各种探讨,也常有人找我写相关领域的故事,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这本集子。
而内在原因是我对人类思想的兴趣。我从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高三时,就对人的意识和人脑运作方式感兴趣。我一生的偶像是薛定谔,他对人脑思维运作的描述,至今仍然给我很多启发。从本科到现在,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问题一直是我所有感兴趣的问题中的皇冠,我曾经说过它会是我写作的母题。但这个问题太大,又太难解,以我粗浅的知识,终此一生,可能仍只是在它的外缘兜兜转转,从不同侧面描述某个细节问题。AI(人工智能)问题是我对人类意识问题兴趣的延伸。因为对人有兴趣,所以对AI有兴趣。通过对AI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
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有对照,才能理解我们自己。
这个话题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人类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的差别。但我知道,这不是多数人对AI感兴趣的理由。
大多数人对AI感兴趣,多半是出于两种原因:一些有关AI的影视深入人心,例如曾经的经典电影《终结者》,或者这两年很火的美剧《西部世界》;另一个原因是AI的发展速度,这两年的围棋大战以及日常生活中AI的应用,让很多人惊呼人工智能时代到了。
无论是出于对影视剧的好奇,还是出于新闻热点,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和我们生活的距离真的没有那么遥远。这个问题完全不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或是引力波探测,后者只是科学家追求的真理,与一般人生活无甚关系。人工智能问题,除了有很强的学理价值,更有很强的应用。目前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巨头,还是新兴创业公司,都在争分夺秒,想把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到市场上,也就是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我们现在已经在面对无数人工智能。从导航软件,到产品的智能推荐,再到自动客服,人工智能在后台做了许多事情,让我们从前没想过的事情成为可能。我们生活在它们默默的服务中,在不知不觉间,可能周围的全部世界都已经被其环绕。
如此深入生活,怎能不有所了解。
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最热的话题无疑是两个: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以及人工智能会取代多少人的就业。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在科普文章《离超级人工智能到来还有多远》中有一些讨论。总体而言,我觉得人工智能会变得非常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毁灭我们。它们的威胁性其实和原子弹一样:能毁灭所有人,但按钮掌握在人类手里。最有可能出现的不是它们毁灭我们,而是我们毁灭我们。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我在《北京折叠》中有所涉及。《北京折叠》是四年前的作品,讨论的是当机器大量取代工人,冗余的劳动力如何生活,小说给出的黑暗解法是:把多余的人们折叠进夜里。现实中我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于是一直非常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国际上有一些评估,好几项权威研究都得出大致相似的结论:在未来20年,现有工作的一半左右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国内尚没有这样大型而完整的报告出炉,但据我了解,有几项研究正在开展,估计明年会陆陆续续公布评估结果。如果在短时期就有大量工作被替代,而被替代的工作者又不能快速找到新工作,那就有可能造成显著的社会冲击,无论对福利,还是对社会稳定,都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