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涅墨西斯(第6/13页)
对这种DNA变异机制了解得越多,鲁本斯就越是觉得,生物进化比从前认为的更迅猛剧烈。换言之,生物进化的速度远超过地质学变化。正如《海斯曼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生物在漫长的时间中积累着细小的变化,然后在某个时候,性状突然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人类进化做一个总结吧。六百万年前,某灵长类分出两条分支,一条黑猩猩分支,一条人类分支。但不可思议的是,六百万年间,黑猩猩基本没发生进化,而从拉米达地猿进化到人属期间,至少诞生了二十种以上的人类,最终演化为现在的智人。但这种进化并非只有一条线,而是有多条分支并行。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同时存在多种人类。五万年前离开非洲大陆、扩散到整个地球的新人应该也遇到了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与黑猩猩相比,人类的进化大大加速,对于这种现象,学界陆续提出了若干解答。
在人类大脑的基因中,有许多提高进化速度的物质,其中有一种同大脑皮质形成有关的基因,叫作“人类加速区1”。自从这个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在三亿年的时间里,就只发生过两次碱基替换。但在六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该基因却有十八个碱基发生了变异。也就是说,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亚科的动物,朝智力爆发式增长的方向发生了进化。
鲁本斯接着注意到了名为FOXP2的基因。黑猩猩也具有这种基因。尽管人类和黑猩猩的FOXP2基因相差甚微,但正是这细微的差别,导致了人类在语言能力方面远远超过黑猩猩。FOXP2被称为转录因子,它能促进其他六十一个基因的表达,但同时也会抑制另外五十五个基因的表达。单单一个基因发生变异,就可以改变上百个基因的功能。正是FOXP2上的细微改变,使人类获得了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
鉴于人类DNA上的进化加速区及其细微的变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不能判定皮尔斯博士报告中关于人类发生进化的论断是谬误的。鲁本斯正要撰写分析报告时,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研究。大约二十万年前出现的新人类,有十九万年都过着原始生活,为什么突然就构建出文明社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有迹象表明,六千年前出现的ASPM基因改造了人类的大脑。后来又发生了趋同演化,即地理上相互分隔的群体演化出相似的能力,于是各地的文明相继兴起。倘若这一假说成立,那么新人类就经历了大脑的进化,尽管新人类的规模并不大。在判定皮尔斯的论断是否正确之前,人类的进化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
鲁本斯在图书馆完成调查后,返回乔治敦郊外的家。他打开电脑,一口气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分析报告。在结论部分,他措辞谨慎地写道:
当前还不能断定皮尔斯博士电子邮件中提及的姆布提人幼儿是新物种,将其判定为头部形状奇特的人更妥当。不过,这种奇特形状是碱基序列变异所致,而且这种变异非但没有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反而促进了其智力发育。就这点而论,称其为“进化后的人类”或 “新物种”也是恰当的。
分析报告如期交到对外协调部部长的手中。部长当场就给鲁本斯布置了一项新任务。
“这件事已经写进总统简报里了。总统可能会要求我们拟订应对计划,你提前作好准备吧。”
“应对计划是指什么?”
“是指如何处理这种生物。”
鲁本斯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难题。因为总统要的不是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的应对方案,而是如何消除这个国家安全上的问题。他头脑中立即浮现出三个选择:放任、捕获和抹杀。但无论作何选择,都称不上完美的解决方案。
鲁本斯再次返回图书馆,收集应对计划所需的信息。他还没有触及那个根本性的问题:俾格米孩子的基因为什么会变异?进一步说,他父母的生殖细胞出了什么状况?
查阅所有资料之后,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浓缩为三个假说。鲁本斯对这三个假说逐一作了仔细调查。
最先着手的,是DNA核小体结构方面的研究,即鳉鱼的碱基替换周期性研究。DNA并不是以双螺旋的形态直接存在于细胞内,而是缠绕在被称为组蛋白的球形蛋白质上,两者是线与线轴的关系。而且,因为DNA比组蛋白长,所以一条DNA在缠完一个组蛋白之后又会缠上另一个,就像一条长线有规律地缠绕在一列线轴上。在鳉鱼的DNA上观察到的变异是,与组蛋白结构的周期性相呼应,变异每隔两百个碱基就会发生。如果将这一研究应用到人类的进化上,那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DNA上本来有些容易发生碱基替换的位点,人亚科生物大脑产生有关的基因,只是偶然与这些区间重合而已。随机的碱基替换反复进行,大部分受精卵都会因为基因错误而自然流产,而这一次,在刚果雨林生活的姆布提人中,出现了大脑成功进化的个体。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生殖细胞变异就不是发生在康噶游群的所有成员身上,而仅限于变异孩子的父母某一方。这样一来,应对计划只需要针对这一对亲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