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故事到此结束。拉里从此无消无息,我也没指望过再有他的消息。他通常说到做到,回美国后可能就在修车厂工作,之后当起卡车司机,以便好好认识这个他暌违多年的国家。之后,他想必也真的开起出租车了。诚然,这不过是当时我们在咖啡馆的玩笑话,但如果他真的付诸实践,我也不会感到意外。每当我在纽约搭出租车,往往会瞄司机一眼,说不定哪次就会跟拉里深邃的双眼对上,他会朝我露出凝重的微笑,但目前仍无此缘分。后来大战爆发,他的年纪已不小了,应该无法再开战斗机了,但可能在国内或国外又当起卡车驾驶,抑或到工厂做工。若行有余力,他应该会写书,记录人生阅历,以及想要和同胞分享的想法。果真如此,也得很久以后才会完成。他有的是时间,岁月在他身上未留下痕迹,就各方面来看,他仍是个年轻人。

他没有抱负且淡泊名利,出名只会让他倒尽胃口,因此可能满足于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他为人太过谦虚,不愿当别人的榜样。不过他也许认为,终究会有某些人受他吸引前来,宛如飞蛾扑火,共享那温暖又带着光亮的信念,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在于精神生活。他也许觉得,只要无我和无求,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贡献也不亚于著书立说或教诲世人。

但这些纯属揣测。凡夫俗子如我,只能景仰这些凤毛麟角之人的光辉,无法设身处地进入其内心世界。若思维较接近一般福斯,我偶尔倒还能理解。拉里已如他所愿,淹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其中有众多矛盾与利益纠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坚信善良,有人外表笃定,有人内心彷徨,有人慈悲为怀,有人不知变通,有人轻信他人,有人防卫心重,有人恶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种种构成了美国众生相。拉里的故事到此为止,固然不尽完美,我也莫可奈何。然而本书收尾之际,我一方面担心读者会感到不踏实,一方面在脑中重温了这段漫长的故事,看是否能写出更圆满的结局,而我恍然惊觉,无意之中,我竟恰如其分地写了本以成功为主题的小说。书中与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即使那些目中无人的评论家要吹毛求疵,一般人也仍然爱读皆大欢喜的故事。因此,本书的结局或许称得上差强人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