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娘(第2/4页)
温自诣之,果不妄。其声梗涩,似将效己而未能者。爇火暴入,杳无所见。温携琴去,则终夜寂然。因意为狐,固知其愿拜门墙也者,遂每夕为奏一曲,而设弦任操若师,夜夜潜伏听之。至六七夜,居然成曲,雅足听闻。
温既亲迎,各述曩词,始知缔好之由,而终不知所由来。良工闻琴鸣之异,往听之,曰:“此非狐也,调凄楚,有鬼声。”温未深信。良工因言其家有古镜,可鉴魑魅。翊曰,遣人取至,伺琴声既作,握镜遽入;火之,果有女子在,仓皇室隅,莫能复隐。细审之,赵氏之宦娘也。大骇,穷诘之。泫然曰:“代作蹇修,不为无德,何相逼之甚也?”温请去镜,约勿避;诺之。乃囊镜。女遥坐曰:“妾太守之女,死百年矣。少喜琴筝;筝已颇能谙之,独此技未能嫡传,重泉犹以为憾。惠顾时,得聆雅奏,倾心向往;又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阴为君腼合佳偶,以报眷顾之情。刘公子之女舄,《惜馀春》之俚词,皆妾为之也。酬师者不可谓不劳矣。”夫妻成拜谢之。宦娘曰:“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温如其请,又曲陈其法。宦娘大悦曰:
“妾已尽得之矣!”乃起辞欲去。良工故善筝,闻其所长,愿以披聆。宦娘不辞,其调其谱,并非尘世所能。良工击节,转请受业。女命笔为绘谱十八章,又起告别。夫妻挽之良苦。宦娘凄然曰:“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乌有此福。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因以一卷授温曰:“此妾小像。如不忘媒的,当悬之卧室,快意时焚香一炷,对鼓一曲,则儿身受之矣。”出门遂没。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白话]温如春出身于陕西的世家大族。他从小喜爱弹琴,即使外出住在旅馆中也不忘带琴。一次到山西去,经过一座古寺,他把马拴在门外,暂时到寺中休息。进入寺内,看到一位穿着粗布道袍的道人在廊下打坐,一根竹手杖靠在墙边,还有一个花布口袋装着一张琴。这触动了温如春的嗜好,因此问道:“你也善于弹琴吗?”道人说:“弹得不太好,想找个弹得好的学一学。”于是解开花布口袋把琴递给温如春,温如春一看,琴的纹理特别好,略微拨一下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越异常。温如春高兴地弹了一支短曲。道人微笑了一下,好像并不赞许。温如春于是把他的琴技全部使出来弹了一曲。道人笑着说:“还好,还好!但还不足以当贫道的老师。”温如春觉得他的话有些夸张,就送过琴请道人弹一曲。道人接过琴放在膝上,刚一拨动琴弦,就觉得和煦的风微微吹来,过了一会儿,百鸟成群飞来,院中的树上都落满了。温如春惊异万分,忙拜道人为师,向他请教琴技。道人教了他三遍,温如春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稍稍领会了琴曲的节奏。道人让他试着弹弹,指点纠正不合节奏之处,说:“你现在的琴技,在人世间已没有对手了。”温如春从此更加精心琢磨,练成了绝技。
后来在归途中,离家还有数十里,天黑下来,又下起了暴雨,无处投宿。温如春见路旁有个小村,赶快跑过去。顾不上仔细选择,看到一个门,就匆匆忙忙进去了。进屋后,静悄悄没有人。一会儿,一个姑娘走出来,大约有十七八岁,长得貌似天仙。姑娘抬头看见客人,吃了一惊,转身回去了。温如春当时尚未成亲,对姑娘一见钟情。过了一会儿,出来一位老太太,问客人来意,温如春说了自己的姓名,并请求借宿。老太太说:“借宿可以,但是缺少床铺,如不嫌委屈,可铺些草睡。”不一小会儿,老太太拿了蜡烛来,又把草铺在地上,态度很热情。温如春问她的姓氏,她回答说姓赵。温如春又问:“那姑娘是谁?”老太太说:“她是宦娘,是我的侄女。”温如春说:“我也不怕自己寒酸浅陋,想和您家结亲,怎么样啊?”老太太皱着眉说:“这件事不敢答应。”温如春追问是何缘故,老太太说难以说明,温如春怅然若失,只好作罢。老太太走后,温如春一看铺的草又湿又烂,不能垫着睡,只好端坐弹琴,来消磨这个长夜。雨停后,温如春就冒着淋雨的可能赶快回家了。
县城有位退职的部郎葛公,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温如春偶然去拜访他,应主人之请弹琴。这时门帘内隐约有女眷在偷听,忽然风吹开了帘子,看到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美丽无比。原来葛公有个女儿,小名叫良工,善于填词作赋,长得美丽出了名。温如春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回家告诉了母亲,请媒人去提亲,而葛公因温家家势衰微,没有答应。但是良工自从听到琴声以后,心中也暗暗爱上了温如春,每每盼望再听到他那优美的琴声,但温如春因求亲不成,心情沮丧,再也不登葛家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