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2/3页)
只牵着圣上的手,侍卫长就得万分小心。圣上的皮肤细嫩,而侍卫长的掌心却粗糙无比,带着硬茧和粗糙的触感,每次握着圣上的手时,侍卫长都觉得自己像个石头。
脚踏在了地上,徐宁下意识往那看了一眼,这才发现地面踩的砖块上都有精妙的雕刻。他这次总算是恢复了些聪明才智,扑通一声重重跪在了地上。
龙靴出现在了眼前,圣上道:“随朕来。”
宣政殿的偏殿一般是皇上召见臣子谈论政事的地方,顾元白给徐宁赐了座,徐宁战战兢兢地挪了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脚下踩着地面,如同踩在云端上。
顾元白很温和地同徐宁交谈了起来,徐宁逐渐从紧张的无法思考的状态下回过神来,谈起他最喜欢的木匠来,这人眼里都冒出来了光。
徐宁有很多在这个时代堪称是大胆的想法,更为难得的是,徐宁的想法可以在当代这个大环境内得以实现,更为贴近大恒国情的发展。
顾元白当机立断地让田福生将大内藏书阁中有关工匠的书找出来给了徐宁,最后安排徐宁去了京城远郊的工程部。
这是顾元白亲自设立、由监察处亲自管理的部门,人选都是由监察处发现并寻找的一些技术优秀热爱此业的工匠,顾元白有言,只要他们中谁能研究出于国有利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重重有赏。
不过最后出来的成果总是不痛不痒,而工程部研究时的花销又极其巨大,监察处的人曾同顾元白抱怨许多次,觉得工程部是个没用的存在。
但顾元白坚持,并给予工程部全力支持。现在徐宁到了他眼前,真的是一个意外之喜,顾元白相信工程部缺的只是一个带着灵气的思想,而现在,思想来到了。
徐宁恍恍惚惚地接下了藏书和任命。他摸着这些书,听着圣上的鼓励之言,不自觉红了眼眶。
这些书都被大恒列为了禁书,各朝各代工商为末,被鄙夷的这些关于工匠的书比大儒的孤本更为难得,徐宁声音不稳:“圣上,小子不会让您失望的!”
他的目光逐渐坚定下来。
同圣上说了这么多,圣上不仅不鄙夷工匠,还颇有了解和想法。圣上说的诸如“诸葛弩的改良”、“绳索套牛,犁身缩短”、“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耧车”还有一些“纺织”、“水轮”等东西,让徐宁又惊讶又觉得颇有道理。
他现在就觉得自己手痒极了,激动得精神亢奋,甚至现在就像赶快去到圣上所说的工程部,同那些同样熟悉工匠活计的同僚好好完成圣上的想法。
又能做喜爱的事,又能为天下贡献一份力,为圣上分忧解难,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呢?
徐宁觉得全身的伤都感觉不到疼了。
*
收了一个天赋极高的科研人才,顾元白高兴极了,这高兴的劲儿一直维持到了殿试当日。
考生从黎明时刻进入金銮殿,礼部的人掌管着整个殿试的流程,等正式开考前的流程走完了,外头的天已经大亮了。
殿试的监考可以由皇上本人来,也可以由皇上派遣臣子代替自己来。顾元白自然是由自己监考,坐下的众位考生安安分分地落座在自己的位置上,低着头不发一言。
整个金銮殿中的气氛肃穆而寂静,还有几分逐渐弥漫的紧张氛围。众位考生都注意到了两道上站着的人高马大板着脸的强壮侍卫,而圣上就端坐在高位之上,谁也不敢在这时犯了忌讳。
殿试时的座位是按着会试来分配的,因此离顾元白最近的人,正是会元褚卫。
顾元白放眼望去,第一二排中眼熟的人还有不少,除了褚卫、常玉言,还有户部尚书家的公子汤勉,汤勉还未立冠,却能在会试中考到第七名的好名次,户部尚书颇以此为傲。
顾元白还特地看了一眼排名第三的孔奕林。孔奕林祖籍为山东青州,山东为孔子的老家,那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可谓是读书人竞争得相当激烈的地方。而这次的会试,孔奕林便是山东学子中排名最前的一位。
孔奕林生得高大极了,这么一个大的人缩在一个小桌子后,让人看着都替他难受。此人沉默无比,静静坐着低着头,相貌如何无法分辨,身上有股沉稳的如同稳扎稳实下地插秧的老农一样的气质,存在感低弱而平凡,但很稳重。
这一看之下,顾元白对孔奕林的印象更好了。
殿试开始,试卷下发,上方只有一道策论题,考生需写满两千个字。殿试将考上一日,待傍晚太阳落山时就是结束之时。
一时之间,殿中只有笔从纸上划过的声音,顾元白坐了一会儿,就开始处理起了政务。
坐在前头的人都听到了圣上翻开奏折的纸张声,不少人一边构思着策论文章,一边听着上方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