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祸国殃民的太后 36
官方要修路的事,在袁国境内传开,立刻引起一片哗然,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商家,对此都十分支持。
经过户部上下的多次商量,几经修改,最后在洛薇的提议基础上,加以完善的募资方案才定稿,诏告天下后,引起热烈的反响。
那些商家的反应,远超出户部的预料,虽说他们因为怕人不买帐,或是愿意出资的人太少,在洛薇所说免费前提上,又追加五年收费期限,希望让人看到,这里边可能有利可图。
对于这点改动,洛薇也并没有反对,毕竟对于市场的具体反应会如何,时代、环境不同,她也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把握,只是在人前做出信心十足的样子而已。
而诏告上注明,宫中与户部,已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剩下三分之二的份额,拿出来公开募集资金时,众商家出资的态度,竟然十分积极。
殊不知,近几年来,洛薇这位太后在民间,尤其是在这些商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信誉与眼光,也是十分的可靠。
宫中的产业,以及户部后来投资的产业,在商场上,都是有名的优质产业,获利颇丰,有这两家出面的项目,首先就给那些商人留下很靠谱的印象。
再看那些细则,道路的规划路线、宽度等,正好能够满足他们这些商家的需要,解决他们在货物运输方面的难题。
作为商人,他们对道路的重要性,比朝堂上的那些人,认识的更清楚,感受也最深,也更知道,这个项目的确有收益前景。
因此,当接到募集到的资金统计时,户部上下,可谓是震惊万分,他们已经做好,以此为由,将修路项目往后推迟的准备。
没想到,那些有钱的大商人们,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而工部上下,也都惊喜异常,其中,张清源的心情,是最复杂的。
老实说,哪怕到诏告正式发布出去时,他都对洛薇口中‘找钱’的方法,有些半信半疑,将心比心,他自己是不会愿意出这份钱的。
谁曾想到,现实再次给了他一个耳光,事情的结果证明,人与人之间差距,就是这么大,哪怕论年龄与经验,人家太后远无法与他比。
可论谋略与远见,他们朝堂上的所有人,加起来都不是人家的对手。
洛薇若知道她的重臣,反省过后,得出这么一番总结,恐怕只能无言以对,她的这些所谓谋略,不过是在汲取另一个时空中的前人经验罢了。
充足的资金到位后,在康平九年的春忙过后,按照已做好的规划,全国的道路修筑工程,分段同时动工。
在全国募集的民工,数以万计,由于官方不仅按市价支付工钱,一日三餐也准备得营养又充足,足够让工人们都能吃个饱。
让筑路工,迅速成为无数人争相竟聘的美差,为此,工部不得不又出台一些措施,力求要照顾到更多人。
而修路所需占用的田地等,官方也是照市价补偿,或是置换,在这个年代,还不存在靠拆迁、占地发家致富的概念。
洛薇也不打算给这一概念,提供诞生的土壤,只是下发严令,让下边的地方政府,务必要做到补偿到位,绝不容许让百姓们吃亏。
需要拆迁的房子,由官方出资,尊重百姓的意见,另择基地,保质保量的盖好后,还给百姓。
事关百姓利益的事,太后向来极为看重,对此,朝野内外的官员们,都深有体会,他们当然不敢以身犯禁。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庞大工程,正式启动开工的同时,京中的会试与大考,也逐渐进入到尾声。
刘延泽的爱子,不负众望,摘得殿试的状元,孔家三人参加科举,两人考中,参加大考的那位,也顺利通过。
这种现象,再次让洛薇感慨家学渊源的影响之大,生来就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起点远比同龄高的现象,不管在任何时代,都一样存在。
而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给更多人,包括那些机会更少,极少有选择权的女性,提供、以及创造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第二次海运返航时,全国的道路建设,仍进行得热火朝天,从京中通往港口的道路,已最先完工。
两地之间的距离,已缩短为快马只需半天时间,辆辆载满物资的牛车,走在新修的,由特制的厚实的青砖铺就,异常平坦却不光滑的路面上,十分轻快。
这次的船只带回的东西,除被洛薇交给工部,让他们研究其用途的橡胶外,并没有其它更有特色的东西,宫中的收入加起来,比不上第一次多。
而连户部在内的其他船只,在将船都装满后,赚的钱,比上次都多些,就是总体算下来,利润比不上第一次丰厚。
物以稀为贵,这是不可逆的市场规律,洛薇是早有心理准备,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在接下来,也会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