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合并(上)(第2/4页)

说实话,西非水泥集团此时的困境,跟科奈罗水泥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科奈罗水泥将生产基地部署在科奈罗湖畔,除了就近争夺德古拉摩的建材市场外,往外扩张的步伐也是沿着几内亚湾海岸线攻城掠地;而西非水泥集团的战略也是对几内亚湾沿岸的滨海地区进行布局,双方形成最直接的竞争关系。

过去三四年受益原油价格上涨,几内亚湾沿岸对建材需求大涨,而面对科奈罗水泥气势汹汹的扩张速度,西非水泥集团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这几年的建设速度也没有下降过。

西非水泥集团吨产能的建设周期,要比科奈罗水泥高出一倍,除了平摊下来的建设成本剧增外,投产期延后,直接大幅压缩了在市场景气期的盈利积累。

科奈罗后续的产能扩张,主要依赖于盈利,而西非水泥集团的产能扩张,则主要依赖于投资人的注资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拆借。

除开高额的财务成本外,西非水泥集团没有自备发电厂,只能跟其他工矿企业争夺当地有限的电力供应,生产难以稳定不说,每吨成品水泥的能耗成本还要比科奈罗水泥高出一倍。

更不要说双方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差距了。

总的算下来,德古拉摩等几内亚湾沿岸主要滨海城市成品水泥价码低于一百二十美元时,科奈罗水泥还能维持50%以上的超高毛利润率,而西非水泥集团就已经无利可图了。

然而去年十二月,几内亚湾沿岸的普通型成品水泥就已经下降到每吨一百美元,今年第二季度往后更是下降到每吨八十美元。

如此惨淡的市场下,科奈罗水泥每月犹能保持两千万美元以上的净现金流入,而西非水泥集团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累积已经超过一亿六千万美元。

西非水泥集团的现金储备只够维持接下来两个月的生产运营,管理层很早就向斯丹宁家族及其他投资人提出紧急救助的警报,但斯丹宁家族及其他投资人第一反应却是管理层的贪腐、无能,对西非水泥集团产生致命的侵蚀。

所以在之前相当一段时间,斯丹宁家族从外部聘请一批职业经理人,重组了西非水泥集团的管理层,在内部展开“整风”运动。

虽说斯丹宁家族的行动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清理了一些蛀虫,将十多名管理层成员送进德古拉摩“惨无人道”的监狱里,但从外部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西非水泥集团财务进行彻底审计的结果,却不能令人乐观。

西非水泥集团的生产、销售成本就是要比科奈罗水泥高出太多,不进行体系性的升级改造,生产成本再低也很难做到每吨九十美元以下。

目前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什么时候能从危机的阴影里走出来了,投资人更担心以科奈罗水泥维持当前的扩张速度,会使得整个西中非建材市场的水泥供应产生严重的供大于求,有可能长期将成品水泥的价格压在每吨一百美元以下。

这也意味着西非水泥集团永远看不到扭亏转盈的曙光。

相比之下,阿特萨家族控制的皇冠水泥集团,在交通不利、远离滨海的内陆市场占有绝对领导地位,受科奈罗水泥的威胁要小得多——距离成为皇冠水泥集团天然的防护墙。

斯丹宁家族当年搞出水泥进口禁令,得罪太多的人,与之关系交好的两名联邦议员因此倒台,投资人看不到从政治上扳倒如日中天的科奈罗水泥的可能,就有人提出西非水泥集团与科奈罗水泥进行合并的想法。

而这一想法提出后,除了斯丹宁家族有所抗拒外,其他投资人都颇为积极支持。

大西洋银行无论是持股,还是拆借,在西非水泥集团占有的权益都不是很高,高层也是拖到今天上午才召开会议,最终也是决定支持合并重组。

斯特金今天上午参加大西洋银行内部的高层会议,知悉这事后第一时间就跑过来跟曹沫通风报信。

合并的好处,各大投资人都看得很清楚。

两大水泥集团合并,将占据中西非建材水泥市场的四成产能,特别是在几内亚湾滨海地区更是直接占据垄断地位,市场竞争不复存在,双方也就再没有必要继续在滨海地区继续扩大产能进行恶性竞争。

这最终不仅能避免滨海地区的水泥市场价格彻底崩溃掉,甚至还能令滨海地区的水泥价格稳定的回升上来。

此外,西非水泥集团与科奈罗水泥合并之后,电力供应将能绕过德古拉摩电力集团,通过建设专用路线由科奈罗能源直接供给。

到时候西非水泥集团在达斯拉的生产基地,不仅生产运营将能摆脱不时断电的困扰,彻底稳定下来,每吨成品水泥能耗成本也将得到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