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困境

蝗灾还是即将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去年的水灾遗留问题,已经足够让朱祁镇头疼了。

于谦这一段时间,没有休息一日,踏遍了直隶几乎所有的府县之中。视察了所有受灾百姓。

给朱祁镇一个估算。

十万户。

如果不加以赈济,将有十万户百姓称为流民。

这是十万户,而不是十万人,即便每家只有四人,这也是四十万人。更况且,很多百姓一家何止于四人。

这样大规模的流民。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蝗灾。

朱祁镇想想就感到很苦恼。

朱祁镇倒是不缺钱,内库的钱并没有怎么动用,但是缺少粮食了。

北京各种仓库之中有一千多万石粮食,每年要入仓四百万石漕粮,放出陈粮,维持在一千多万石的储蓄。

看似不少。

但是这都朝廷的家底子。

支撑九边,支撑百官,支撑京营。

即便动用一半,太皇太后也不会允许的。

这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战略安全。而今北京的情况,那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价都飞涨起来了。

也是朝廷手中还有粮,能支撑着朝廷的根基,军队与百官衣食无忧。而他们衣食无忧,又能安定时局,以至于粮食不会涨太高。

一旦粮食用多了,这粮价就不好控制了。

非见血不可。

而且粮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北京这边一缺粮,九边就不大好办了,这影响相当之大的。而九边粮食问题,又要牵扯到了军事上。

这关系非常重大。

还有一些麻烦事情,就是关于直隶省的。

一个省的建立,并非朱祁镇在圣旨上一手就行了,下面事情还有很多,特别是直隶省与顺天府的划界问题,还有天津府建立。

至于天津府城是单独建城,还是借用天津卫城,而天津三卫是迁出,还是别的处置。

这都是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朱祁镇自找的。

如果他知道开春之后,居然遇见如此复杂的情况,他当时决计不会下正旦诏。

只是谁也不能事先知道,既然已经明诏天下。

只能打断牙齿和血吞了。不管怎么办,这事情都要办下来。

如此一来,就苦了于谦。

这一段时间,于谦几乎是拼命做事。

而如此一来,也显示出于谦的国士风范,筹建直隶省,卢沟河大工,赈灾,等等问题,都在他手中,他却丝毫不耽搁。处理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丝毫不差。

甚至到了吃饭的时候,依旧有小吏身边读文书,他一边吃饭,一边立决之。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无不爽利。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显示出于谦在行政上天才般的能力,否则,于谦也不能在土木堡之变大军溃逃,京营失去了几乎所有高级将领的情况之下,在短短一段时间之内,重新组织十万大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而今的于谦比北京保卫战的时间,年轻了十岁,精力更充沛,或许经验有所欠缺,但是有皇帝信任,首辅支持,足够弥补这些经验上的缺失。

虽然云南传来的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云南的消息也没有坏到什么地方去。

比起京城了这个的问题,云南的问题就小多了。

只是朱祁镇思来想后,还是决定先处理这云南两将失和之事。

原因很简单。

不管是内阁填补人员,赈灾,直隶建省,卢沟河大工,各种营造工程,缓一缓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关于军情的事情,却是一点也不缓和。

很可能因为慢了一步,就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优先处理。

只是朱祁镇正准备召见英国公张辅,却听王振来报,定国公徐显忠求见。

朱祁镇皱眉说道:“他来做什么?”朱祁镇而今是一脑门子官司,哪里有心思关心定国公有什么事情。

大明朝廷而今有五大国公世家。

按照封爵的时间,乃是魏国公,黔国公,成国公,定国公,英国公。

但是按照权利来划分,却是英国公,成国公,黔国公,定国公,魏国公。

其实定国公与魏国公两个国公都出于中山王徐达一脉,彼此亲戚关系还很亲密。但是在靖难之战中的表现,让两个国公世家与朝廷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一样。

担任魏国公的徐辉祖支持建文帝,可以说是建文纯臣。即便是北军进入南京之后,徐辉祖依然力战,直到皇宫陷落。

太宗皇帝亲自审讯徐辉祖,然而徐辉祖写的供词,是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这是太祖颁布给魏国公丹书铁劵上面的话。

是一个与太宗皇帝顶到死的人。

徐辉祖死于永乐五年,有人说是勒令自尽,有人说是以酒色自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