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再试(第3/4页)
马厂长和那位鲁师傅就站在大门口,瞪大眼睛看着她。
许母实在有点紧张,她也没想到董香香胆子这么大,居然真敢这么和马厂长谈。
她又哪里知道,如果董香香不把话说死,不在马厂长面前露出一手真本事,本他们压住。马厂长还真未必会轻易答应她们。
马厂长也不懂白案厨师的手段,他只是觉得董香香这个半大的孩子实在有点太过厉害了。像能做全国最好的酥饼这种话,普通的孩子跟随便说出口么?董香香倒好,不仅说了,还要亲自动手做给他吃呢?
一时间,马厂长还真抱着几分期待。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三人之中也就那位鲁师傅,一眼就看出董香香是有几分真功夫的。
旧时的传统白案厨师除了那些基础工以外,需要被大师傅手把手的带上六年才能真正出师,再去另立门户,被别人尊称一声“师傅”。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都过得比较粗糙,吃饱饭就已经不错了,已经没有人再去追求那种精致美观的传统点心了。
鲁师傅看见董香香做点心的那些手法,却再次想起师傅带他的时候了。眼前的这个小丫头,很多东西掌握得并不纯熟,甚至像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但是她绝对是学过一些制作点心的真本事的。
想到这里,鲁师傅就冲着马厂长点了点头。马厂长很快就给他使了个眼色。
头发都花白了的鲁师傅叹了口气,然后开口问董香香。
“小姑娘,您这手白案功夫是跟谁学得?”
董香香也没抬头,就随口说道:“没人教,只是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跟外公母亲一起做过点心了。好多东西我都有一些印象。
半年前,我们家里富裕些,我妈就希望我把外公和母亲的手艺捡起来,我这才开始自己摸索着做点心的。”
董香香说完这句话,马厂长就下意识地看了许秀兰同志一眼。如果不是董香香亲口说出来,他还真以为董香香就是许同志的亲女儿呢。
那么疼爱,那么照顾,原来是收养的孩子?
一时间,马厂长只觉得心里有一团雾,他是越来越不了解女人了,特别是许秀兰同志。
只听鲁师傅又继续问:“这么说没人教你?那可真是不得了。这样下去,你在制作点心方面,前途不可限量。姑娘,我能不能问上一句,你外公姓什么呀?”
“我外公姓董。”董香香说。鲁师傅哪里知道,董香香早就出师了,只是怕母亲起疑,做点心时一直留着力呢?
鲁师傅笑道:“噢,难道是曾经在贵香楼掌过白案的那位董师傅?唉,我也听说董师傅后来辞工回老家了。只是,没想到我都快六十了,竟有缘见到他的后人。”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有真本事的人都消失了。当时,人们觉得这些老手艺可能并不重要。直到很多年之后,大家才会发现那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作为一位传统白案厨师,鲁师傅只希望董香香这个董家后人,真能传承她外祖父的手艺。不然,那种精湛的白案功夫要是失传了,实在太可惜了。
说话的功夫,董香香已经把咸甜两种口味的瓜子酥都做好了。
鲁师傅让徒弟把做好的两盘瓜子酥,拿到厂里去烤了。徒弟走了之后,鲁师傅就忍不住拉着董香香继续聊点心的话题。
鲁师傅一脸惭愧地说:“我年轻时候吃不了苦,就跟师傅学了点皮毛。哪里想得到,几十年后,我就成了厂里的大师傅了呢?这都是缘分呀?”
董香香开口劝道:“您这些年实践出来的真本事,并不比大师傅差在哪儿。您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傅。”
其实她有点想跟鲁师傅打听外公的事。只是当着母亲的面,到底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就有一句没一句地跟鲁师傅聊天。却又因为她在点心方面的造诣,意外地得了鲁师傅的青眼。
另一边,等着也是等着,马厂长干脆也跟许秀兰同志聊了起来。
一个工人家庭出身,受过培养,有自己为人处世原则的厂长;一个农民出身,苦了半辈子,却保有乐观善良的农村妇女;两人聊起天来,却意外地投脾气。
不知怎么地,说着说着,就聊起养孩子的话题了。
马厂长忍不住叹道:“这些年,你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而且,还有一个孩子是收养的。
越是了解许秀兰同志,马厂长就欣赏她的为人。
许母却笑道:“也没有那么难,两孩子都很听话,日子说过就过去了,一转眼两个孩子就都长大了。”
马厂长看着她笑得那么爽朗,也跟着笑了起来。
正在这时,鲁师傅的徒弟就把烤好的点心端过来了。
马厂长和鲁师傅分别试吃了甜、咸两种口味的瓜子酥。两人看着彼此,都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