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5/6页)

搞的顾野寒毛直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两人没说多久的话,因顾野这日不用上课,但陆煦却还得和往常一般去文华殿报到。

陆煦离开前还和他说:“大哥中午等我,我也要去你家。”

“你和父皇说过没有?”

“说过的,父皇答应了!”

眼瞅着就要迟到,陆煦没再和他歪缠,招呼着让冯钰等等他,赶紧去上课了。

后头顾野就去了慈宁宫,王太后和周皇后,甚至正元帝都在等着他了。

上半日是他们一家团聚的日子,周皇后已经给他做了一顿朝食。

按着他们老家的传统,寿星早上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结合周皇后和顾茵打听来的、顾野的喜好,她就亲自下厨做了一碗肘子面。

那肘子是提前卤好的,咸淡适中,并不肥腻。

因长寿面是一整根的,顾野就先把面条吸溜着吃完,再吃那酱肘子,很快就吃了个肚儿圆。

正元帝陪着他用过朝食,让人送来他给准备的生辰礼,就还得回前头去处理公务。

周皇后和王太后本就没什么事,这样特殊的日子自然都一直陪着他。

后头眼看着到了中午,顾野就带着陆煦出宫回了烈王府。

此时烈王府门口热闹非常,前来赴宴的宾客只是一遭,还有不少看热闹的平头百姓。

京城的百姓一般都不是见识短浅的人,照理说达官贵人过生辰,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

但稀罕就稀罕在,顾野生辰的时候不需要宾客送礼,只需要他们把本来准备送礼的东西折算成银钱。

这送过来的真金白银并不入烈王府的库,而是全都在门口就捐进功德箱。

这功德箱自然是为了做功德用,或做京城修桥铺路之用,或抚恤京郊困难的百姓,或者捐入善堂,抚养那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老弱妇孺……总之后续的使用也会公之于众。

这对于百姓有利的大好事,百姓可不得过来看看?

烈王府的门口设了一个大箱子,大箱子旁边是一个条案,王府的账房先生就坐在条案边上。

每逢宾客上门,捐出银钱,账房先生就会一边记账,一边大声唱到某某大人携夫人与某某公子捐赠多少多少银钱。

然后围观的百姓们就会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和鼓掌声。

然后听着听着,有人就会发现不对劲,嘟囔道:“怎么这些个官员有些是拖家带口,阖家都来的,有些却只来了一人代表全家……甚至还有好些个爱在京中露脸的,都不来凑这个热闹?”

旁人就会道:“这你还要问?肯定是那些人家和烈王不对付呗!”

“这不是吧,烈王是陛下嫡长子,虽说今日才七岁,但七岁就知道心疼百姓,兼济天下。还有人和他不对付?”

旁人给他一个傻子的眼神,虽心中清楚,但也不好在人前细说皇家的纷争纠葛。

其实那些前头故意站队的人家也有不少提前得到了消息,何尝不想着描补呢?

但是回帖已经送过去了,他们再想后悔,顾野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只说早就拟定好了宾客名单,安排好了酒席和座次,临时更改来不及了。

这些人家也是无奈,只能把贺礼准备得丰厚一些。

顾野是真促狭,后头让人还给所有宾客立了功德碑。

像阖府来赴宴的,开头自然得写是某某官员家,那种单独来的,就只写一个某某人。

单一个名字,不写清家世背景,谁知道哪个是那个呢?

弄的那些人家面子和里子两失!

这日热闹的生辰宴过后,顾野把沉甸甸的功德箱和账册都送给了正元帝。

搞这么大规模的慈善募捐,自然是正元帝点的头。

说来也是愁人,他又不是前朝那种只知道一位享乐的皇帝,是想对百姓好的,但无奈想法多,手头紧——前头文二老爷收回来的那些欠,几个月过去都用下去不少了。

前朝把百姓逼的太苦了,新朝正是要稳固民心的时候,苛捐杂税能免就免,怎么也得等百姓日子慢慢变好了,才能充盈国库。

所以顾野这想法提出来后,正元帝立马同意了。

让人一清点,顾野这生辰一口气就收了好几万两真金白银。因为有很多人家,如文家或者武家那般,知道此番是用于慈善的募捐,所以给的格外多了一些,那千两百两的银票都成摞了!

正元帝就问顾野,要不要私下里再补贴他一些,毕竟是大儿子认祖归宗后第一个生辰呢,倒搞成了为朝廷分忧解难的慈善宴了,让正元帝心里怪过意不去的。

顾野不以为意地挥挥手,“我吃穿都有,平时花销也不大。我娘酒楼里还开着月钱给我呢。我都够用。再说了,好些人家都不是看我的面子,是看您的面子,朝廷的面子,知道是做善事,才格外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