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一年中春日的最后一个节日,名曰清明。
自清明起,华夏大部分地区都已褪去冬色,披上了春衣,土地化冻,绿草萌生,正是踏春好时节。
这一日,还是小祭的日子。
华夏人重视先祖,一年之中家族有两次大祭,分别为冬至祭祖、过年祭宗,一切活动均要为这两次大祭活动让步,凡是上了家谱之人无论多远都得回来参加,实在有公务离不开的,也会在说好的祭祀之时朝向家的方向燃上一炷清香,以尽心意。
相比于两次大祭,小祭的规矩则要宽松许多。
小祭是祭扫直系先辈的日子,一般为家人忌日,清明节祭扫还是在唐宋之后才兴起的,到了明朝才基本定型,当然,踏青也没被耽误。于是,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就成了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所以,到了清明节这日就会发生有趣的一幕。
天蒙蒙亮,城门口就会像是节假日的出城高速收费口一样堵满了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去郊外扫墓的,还有一部分呢则是拖家带口去山上踏青的,一喜一悲,彼此倒也互不干涉。
不过,对于大部分大明官员来说,这一日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
这一天,不、放、假!
是的,就是这么残酷。对于干饭人来说,没有放假的节日就是没有灵魂的,节假日没有了假和不存在有什么区别?
而在工作狂洪武帝的带领下,这种没有灵魂的节日,可谓数不胜数。
大明公务员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冬至以及朱元璋生日外是没有别的节假日的,也就是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二天是要上班的,纵观上下五千年,简直没有比洪武年间的公务员更苦逼的公职了。
跟他们比起来,现在的大部分公务员其实还是比较幸福的,而且暂时还没有性命之忧。
如今的洪武帝老婆儿子热炕头,正是小日子春风得意的时候,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说话的,上朝时候甚至还会说说大家都笑不出来的冷笑话。比起十来年后让大家出门前每天都要写遗书、和老婆孩子拥抱告别的工作环境和善了不是百倍千倍。
虽然没有放假,但对于官场老油条们来说也不是不能摸鱼,比如清明节的时候就有春祭大典,除了高层官员必须要到场之外,中下基层官员都可以在府衙内聊天打屁,还有会上头赏下来的春饼吃。
现在,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耕还没有正式开始,大家还能抓紧这最后的机会晒晒太阳当当咸鱼。
但是!今年的凤阳府府衙没能享受到这波福利。
清明过后,祭拜爹妈的洪武帝回了应天府,但却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给留下了。
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和领导的儿子在,总不能摆出一幅咸鱼模样不是,于是,整个凤阳府的官员们从上到下个个脚下生风,呈现了一副繁忙不已的姿态。
不过,毕竟是刚刚开年,府衙内公务不多,很快众人便发现实在是无事可做了。正好春耕将要开始,于是,官员们纷纷戴上斗笠,捏着农书到地头去找老农佃户当“劝农官”去了。
虽然一天到晚在外头晒着也挺累,但起码不用和府衙里的太子太孙大眼对小眼啊。
话说,这两位大佛每天到底在干啥呢?每天也不出门,就盯着几个东宫辅官拿着凤阳府的人口和田产在拨弄算盘。
一开始,众人还以为这是在算田税,还有些小紧张,后来才发现是在算人口。
为什么要算人口啊?难道是又要往凤阳府迁人?可千万不要啊,这儿的人口已经够多了,人一多就不好管理,他们还盘算着如何想法子把人口往周边迁出去些呢。
知府以及一干吏员都在内心哀嚎。
如果木白知道他们的想法一定会大大地翻一个白眼。
如果有【人口不重要】这种想法就错了,无论哪个时代,人都是最大的资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不能供应人口的资源,没有过多的人口。
而且,没有一个数据能够比一座城的人口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当地官员是不是尽责,资源配备是否到位,从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外出率上就能看得出。尤其是出生率。
在木白生活的那个时代,孩子的出生率更是官员的一个很重要的考核目标,当年他的小伙伴之所以能打翻盘仗就是靠着一系列增加人口的政策,木白到现在都还对那些口号印象深刻。
什么生儿送酒送狗,生女送酒送猪。
什么生一保底,生二光荣,生三全国表扬之类的,那是一套一套的。
就是靠着暴涨的人口以及那股子冲劲,他的小伙伴成功干翻掉宿敌成了一方之霸主。
现在居然有人和他说人口不重要?呵呵,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们当地不需要劳动力,但这种地方绝不包括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