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3/3页)

在洪武三年开始,州县间就设立惠民药局给贫病军民免费治疗,医匠、药物都是从当地税务中拨发,说白了就是花的洪武帝的钱。

除此之外,失孤儿童有慈幼局,无亲无故者若是亡故也会有当地官府建棺安置,令其不至于无葬生之地。

加上还有老人的奉养、失独官兵家眷的奉养,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是花钱的地方。

这些数字加上去靠赋税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明洪武帝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项壮举——官兵屯田,并且用自己种的田、产出的副产品养活自己。

正是因为大明两百万军队除了北部兵屯因为天气原因还需要国家的供给,基本都可以维持住自给自足,大明的朝廷如今才能够空出手来发展各地建设。

譬如在奢香抵京后,洪武帝在惩治了马晔后大手一挥,发了一笔钱让她联合当地开山凿石修建贵州、云南和中原的联合驿道,加强多民沟通的同时避免政令不通导致的“误会”。

同时,洪武帝还将大孙子整理后的书册也送了一堆过去,甚至财大气粗得给云南送了一整套的印刷模板,令在云南驻扎的布政使司在当地印书以开民智。

这一桩桩哪个不是在烧钱。

但当地人会觉得不愉快吗?不会。

因为他们虽然缴纳赋税,但是老百姓会在心中谋算,他们缴纳的钱远远低于如今得到的实惠,而且他们可以感觉到此番举动后在未来有更多的好处,如此方才有幸福产生。

除却少数圣人,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来源都是因为付出就有收获,而付出远远小于收获,那更是狂喜。

“民与国,便如光和尘一般,和其光,同其尘,令双方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此为大善。”

木白如此说道,顿了顿,他发现自己好像还是偏题了,于是又提了一句:“皇祖父,孙儿以为要考验官员是否为官之善,只需要发下嘉奖即可。”

洪武帝微微挑眉,就听他大孙子有些狡黠得笑了:“我们不妨派遣官员到地方表扬其廉政,然后观察民众们的表现,民众若是与有荣焉,其便是好官,若是露出不屑或是麻木神色,其定有问题,可深入调查。”

“水暖鸭知,官当的好不好,没有人比民众更清楚了。”

洪武帝沉吟片刻,点头:“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十七年,九月,使者携带洪武帝亲笔“廉政诰”于个州县游走,锦衣卫护送随行,此举激励基层官员无数,也抓出了当地为官不仁者若干。

当这些都没有在朝堂中掀起什么波浪来,因为整个朝堂都被另一条谕令掀翻了。

洪武十七年,十月一日,洪武帝于奉天殿立皇长孙为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