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李贤因真心好奇允浩最近的行程和作息到底是怎样的,对方的在线时长甚至让他有些迷惑,这么真情实感的在宿舍给他疯狂打call可还行。

不过他也没有因为这份好奇就特意去做什么,只是单纯记住了这件事,东神的经纪人现在可不一定想接到他的电话,他认为的调侃在很多人那儿却容易让人紧张,不是所有人都能和他顺畅的聊天,没必要因为一点他觉得有意思的小事去打扰别人。

哪怕他现在有的是时间。

现在李贤因手上最大的事儿是群体起诉,起诉的流程走的很慢,因为被诉人数量比较多,法院备案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他这边的证据和资料已经提交上去,但众多被诉人都是普通民众,该怎么提交有利于自己的材料都不知道,尽管有最迟提交时间,进度还是推动的相当慢。

短时间内开庭是别想了,这就是个持久战,甚至得做好纠缠个一两年的准备,一审二审乃至三审都有可能。

不过作为当事人的李贤因一点也不焦虑,他在开庭之前依旧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各种让自己愉快的事情,甚至就算开庭也不一定能对他造成影响,心里不舒服的话,开庭的时候他也可以不去,让律师顶上就得了。

当然,这件“大事”很快就会成为次一级的过去式,说到底只是有感而发的行动,远比不上真正的大赚特赚来得爽快。

这几个月金桢京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北美的次级房贷市场,特别是那几个社长重点提到过的金融企业,大多数都已经显现出一些不对劲的势头来。

这点不对劲主要体现在有效业务周转不畅的同时还不能从其他地方获取盈利,说白了就是持续亏损,就算账面上的数字看起来还不严重,有些名气大的还能从外界拉到额外投资,可实际上的流动资金都已经被锁死在某个坏账中,不足以支撑日常开销以及铺平欠款,开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除了这些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老板与直接管理层,外人很难从微小的蛛丝马迹来获得警示,金融世界中的大幅度数据变化太正常了,亏损方也在拼命自救,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谁也不会对外嚷嚷自家资金有问题。

就是这样,一个危机才更有可能从小范围影响迅速席卷全世界,人都有侥幸心理,想着苟一苟就过去了,不想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率先警示大环境中其他同行的人基本不存在。

说句难听的,别人会不会破产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大环境崩塌了也只是会影响依旧存活着的企业,都要撑不下去了谁还有心力照顾大环境?

一个人不开口,两个人不开口,就算开口的人也可能被讽刺只会喊“狼来了”,真正的危险没人重视,那就别怪灾难最后蔓延到自己身上。

清水煮青蛙的“优势”在这时候体现的非常充分,一场巨大的危机从来都不是突然降临的,一点点累积下来才是造成灾难的根本原因。

真等到演变成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时候,也就只能换来一句“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该如何如何”。

真·早知道未来发展的李贤因所看到的风景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任何一点细节上的变化,对他来说都是明确的信息传递,得益于此,金桢京每次的相关报告也都能让他得到新的思路。

“你先去和斯坦利汇合,然后看看华夏地产行业和股市的风向,我没下任务之前先不要有行动。”

李贤因把手里的U盘递给吴智彬,“这个给斯坦利,让他把一半的千译股份卖掉,然后拿着钱按照U盘文件里的指示操作。”

千译的股价已经非常高了,发展空间在一步步降低,这几个月也受到了华夏官方的一部分扶持,他这个外国人没必要再进一步持有。

这时候拿出一半的股份去置换流动现金,然后投入华夏股市捞一笔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金融危机之前,有几支股票可是相当高光,这时候买入,等明年中旬再卖掉,就是一笔相当让人眼红的投资收入了。

在这之前,斯坦利在他的吩咐下也买过华夏的股票,打掩护般地有赚有赔,这次相对就比较胆大了,直接是奔着目标去的,时间越来越少,也由不得他慢慢布局。

因为要把基本盘从欧美挪到华夏,斯坦利肯定得换地方蹲着,然而他不会说中文,除了对华夏的特殊金融市场有所研究之外,其余的当地文化和生活几乎是一窍不通。

相比之下,曾经服务过华夏顾客的吴智彬就好得多了,只是中文依旧说的像是唱歌,也没实地去过那片东方国土,说起来也并没有多靠谱。

之所以把吴智彬派去和斯坦利一起,纯粹是考虑到华夏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人情社会,斯坦利专业技能是很优秀,可有时候脑子里那根筋真叫一个直愣愣,再加上不懂当地的文化,真有可能被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