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怎么宣传城市

而结果却是,因为这一举措,余杭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来余杭的游客在飞速增加,使得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相关行业迎来井喷。

十年后统计数据出来,得益于西湖免门票改革,余杭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达到9.3倍,将同为旅游城市的长安、桂林近5倍增速远远抛下。

报上最常见的报导是,“西湖拆除围墙免费十年,一场“以小博大”的改革。”

“景区没有亏,余杭更是“赚”大了。”

于是这一场改革,在十年后定了调子,成了余杭市乃至江浙省一个最亮眼的一个政绩。

只不过现在比前世的02年整整早了十年,叶纤红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提出这个意见,会不会起反效果。

毕竟时代差别太大,提前十年这样改革,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西湖免收门票,欢迎中外游客来余杭做客。”叶纤红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

至于会不会推行,让省里的领导去考虑,肖东胜只是提供一个可能和建议。

如果成了,他就是大功臣。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什么?”肖东胜眼睛都瞪圆了。“免收门票?那余杭一年会有多大的损失?市里领导还不得拆了我?”

对余杭来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像西湖边的断桥、白堤、雷峰塔、钱王祠、岳王庙、灵隐寺这种著名的景点,随口就能报几十个出来。

全部不收钱?那对现在的人来讲,损失的可真是个天文数字。

“不收门票钱,当然会有很大的损失。”叶纤红笑道。“可是你去相关部门收集一下数据,每年来余杭的游客有多少?如果不收门票,游客说不定会多十倍?”

这其实很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至少大多数原本要去其它地方旅游的人,听说有这样的好事,很可能会转而选择来余杭。

“那又怎么样?”肖东胜毕竟不是重生的,一时间没有搞明白游客就是财富的道理。

“很简单,这些人到了余杭,要不要吃?要不要住?要不要坐车?要不要买些纪念品?”叶纤红提醒道。“只要把游客招来了,赚钱就简单了?”

“啊?”肖东胜知道叶纤红的想法一向很前卫,听她一说,还真觉得有道理。“你确定这个收入,能弥补得了损失?”

“如果游客达不到这样的增长,那肯定弥补不了,所以前提是让游客来。”叶纤红再次强调道。“让游客来,办法很多,比如办西湖摄影比赛,把奖励开得高一点,肯定有钱的人会来玩——”

买得起相机的游客,当然不差钱,这样的人说夸张一点,一个人的消费能力,就能抵十个普通人了。

“你这个——”肖东胜头脑有点乱,既觉得叶纤红的办法非常好,又有些地方没想通。“等等,我得把它们记下来——”

等把刚才的一些意见记录好之后,他又问:“你继续说——”

“比如搞西湖十大景区评选,让每个游客现场投票,全部选中者获得一份纪念品奖励。比如发出英雄贴,举办一场小学生到博士生都可以参加的比赛,考的内容就是所有描写西湖的诗词。”叶纤红把前世看过的宣传手段一一说出来。

肖东胜听得目瞪口呆,这才相信小红在虞城搞的宣传活动,真的只是随口说说。

也不知道她的脑子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奇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如果这些活动全部都能开展,那明年开始,余杭将是全国人民的焦点中心了。”肖东胜忍不住笑了。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现在有几个城市,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宣传去推广。

别说当地的领导没有这样的意识,就算有了,也没有这样的魄力去搞。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叶纤红总结道。“一个城市想发展,归根结底要看它的购买力。而游客恰恰是出来花钱的,把这些人的钱赚了,城市发展就快了。”

至于宣传方法,前世的经验可多了,如果认真想一想,至少可以拿出几十条。

“好。”肖东胜点头。“我明白你这些话里的核心思想了。不管是免门票,还是搞各种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人过来,然后把他们的钱赚了。”

“总结起来,就是这个意思。”叶纤红笑道。“我上次在虞城搞美食节,就是受国外的美食节启发,他们会在美食节上,提供免费的啤酒和美食请游客品尝,说到底,就是为了留住他们,赚他们其它的消费。”

像德国啤酒节,这时候应该已办了好几年了吧?每年这个时候,全球无数游客拥到慕尼黑,在露天啤酒园豪饮。

像意大利的披萨节,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现场音乐和表演一边观看披萨制造商们展示的揉面技巧,当然还可以吃到各种新鲜出炉的披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