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工厂调整

有的企业习惯用大车间的模式,进行生产。

把工厂照工序,分为几个大部门,一个部门加工结束后,交给下一个部门,这样既便于分清责任,也容易控制生产进度。

有的企业则借用岛国的丰田模式,把产品做成一条流水线,这样连贯生产的好处是,效率最高,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能改进。

不像大车间模式,等发现问题,前面工序已经完成了,浪费人工不说,还会造成大量的物料浪费和报废。

“你的意见呢?”叶纤红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反问了一句。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支持大车间模式,毕竟这样的管理方式我熟悉。”王茂琳回答道。“不过你一直追求流水线式的管理方式,我觉得这样确实比大车间更先进,所以我支持用流水线生产。”

不管用什么方式管理,只要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她肯定会支持。

“那就用流水线方式生产。”叶纤红一付从善如流的模样笑着回答。

既然自己有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为什么还要用落后的方式去管呢?自己又不傻。

连茂琳姐也看出了这样做的好处,看来她的管理能力,也提升了许多。

“不过怎么分,还是个问题。”王茂琳有些头疼地说道。

到底多少人一个组生产,才是最有效率的,这个问题她一直想不明白。

“这个你不必担心,慢慢摸索就行。”叶纤红倒不想给她太多压力,所以劝慰了一句。

前世工作过的电机厂,倡导的是一只流生产,有技术人员拿着秒表,在每个工位计算单件加工用时,这样一来,每个工位安排多少人,才能保持平衡和效率,就非常精确了。

而服装企业显然没法精确到这一步,所以不可能搞一只流。

只要大体保持平衡,叶纤红就满意了。

“那暂时就分为两条组,每组设一个组长,辅助杨涛管理,你觉得怎么样?”王茂琳建议道。

因为自己的离开,杨涛的工作量比较大,工厂和市场两块都要管理,不可能一直在生产车间。

如果有人帮他把具体的管理抓起来,那他就有足够的精力,去抓大局了。

“没问题。”叶纤红想了想,回答道。

这件事暂时这样定下来,等工厂买下来后,再通知杨涛去执行。

当然到时王茂琳还得再去一趟,帮忙把这件事处理好。

同样的,铝制品加工厂,扩大规模后,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谢建奇的意见是,把两个工厂合并为一个工厂,但是分为几个车间。

前面是材料切割,需要用到大量设备,可以让两个工厂共用,这样一样,效率就提高了。

后面主要是组装工序,再根据产品分为不同的生产线。

叶纤红听了谢建奇的解释,觉得意见很好。

她对机械方面不是很熟悉,所以没有花过多精力,去管理那边,几乎全权交给两个厂长在负责。

如果照谢建奇的方式进行调整,那管理就更细化了。

即使她不熟悉工序,去车间的时候,也能马上看出哪里有问题。

“这个主意不错,可惜电机厂那些机床太大了,做不到这一点。”乔昌智有些遗憾地说道。

公司的每家工厂,管理越规范,质量和效率就会越高,赚的钱也会越多。

“没关系。”叶纤红笑着提醒。“工业电机不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微电机才是未来主要的方向,到时搞一只流都没问题。”

“也对。”乔昌智也觉得自己想多了,笑着回了一句。

这个周末,小方突然打来电话,向叶纤红帮杨雪请假。

“为什么是你跟我说?”叶纤红疑惑地问。“杨雪不方便开口吗?”

她了解杨雪的性格,不是那种忸怩作态的人。

“我还没跟她说。”小方不好意思了。“主要是我爸妈知道了杨雪的事,想让我带她去见见——”

昨天有朋友来自己家,无意中提到了他跟杨雪的事,爸妈就激动了,让他带回来看看。

儿子现在已是他们的骄傲,亲朋好友都想介绍女孩子给他们当儿媳妇,可惜儿子坚持要自己找,他们也没办法。

现在居然听说儿子有喜欢的人了,那他们哪里还忍得住?

小方原本不打算这么早向家里公开,怕爸妈嫌弃杨雪不是本地人,等她在小红的厂里工作久一些,准备在虞城落脚生根了,到时在这边买一套房子,把她的爸妈也接过来,那就没问题了。

“你的意思是,杨雪还不知道?”叶纤红皱了皱眉,问道。

对于小方先斩后奏的行为,她不是很赞成,所以有些不乐意。

杨雪虽然是徽省人,离虞城也不远,不能当她外地人看待。

特别是她的能力出色,算得上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她更不愿意她受委屈,被小方和他父母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