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肖东胜的邀请

帮忙做饭的阿姨把饭菜端出来,请他们吃饭。

“不好意思,让大表哥久等了。”见肖东胜也拿起筷子开始吃饭,应该一直在等他们,叶纤红带着些抱歉说道。

“是我说抱歉才对。”肖东胜扒了几句话回答道。“让你们连夜赶过来,辛苦了。”

说完后,又匆匆夹菜来吃。

这几天他也忙得脚不沾地,毕竟工作调动,他必须做好前期工作。

比如将要合作的区委书记是谁,有什么背景,性格怎么样?

那个区的经济发展怎么样?他应该怎么入手等等。

当秘书是参谋,而当区长需要实实在在做事。

这些信息都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收集,还要考虑去了区里后,从哪个地方切入比较合适。

林省长让他担任区长,是考虑到他的强项在经济方面,所以希望他下去后,再干出一番成绩。

在地区级担任过一把手,如果以后能走上省部级,那这些经历,会成为他最亮眼的履历。

当然他给自己当过秘书,在大家的眼里,都是自己的人。

他干得好,也能给自己添光彩。

“我们是自己人,就不要客气来客气去了。”胡向阳笑着插嘴。“这样太生份了。”

“对,对,我们先吃饭,工作一会儿再谈。”肖东胜笑着点头。

吃过晚饭,大家在沙发上坐下来。

阿姨泡茶端过来,去收拾桌子和厨房了。

“小红,我这次调去肖山区担任区长,那边离余杭市区比较远,称得上乡下了,我打算用你以前跟我讲过的方法,去发展经济,你觉得怎么样?”肖东胜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问道。

现在已经快九点了,小红他们赶过来辛苦,所以早点谈完事,早点让他们回去休息。

虽然那些方法他觉得不错,只是具体要执行了,他还是觉得不大放心。

“我不赞成你这样做。”叶纤红想了想,摇了摇头。

“为什么?”肖东胜惊讶地问。

这两天他还拿了肖山的地图,在考虑以哪个地方为突破点,推广小红说的农家乐项目。

最合适的地方,自然是离市区近,又有江有河的地方。

没想到小红居然反对。

“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区县,适合不同的发展模式。”叶纤红见茶几上有一张余杭地图,随手拿过来摊开。“肖山最适合发展的模式,其实是两个,菜篮子工程和民营企业。”

在前世,这里就是以这两样产业,闻名余杭,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区县。

“你继续说——”肖东胜听她话里的意思,似乎有别的发展模式,马上放下疑惑,仔细地请教起来。

“我以前说的农家乐,其实是余杭的人文景观的一个有益补充,所以最适合的地方,是西湖区周边的地方。”叶纤红提醒道。“当游客参观完这边的美景,再去农家风味的地方玩一两天,肯定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毕竟余现在的杭市区,主要集中在西湖区周边,东到钱塘江为止。

而肖山区,以前属于越州地区,所以离余杭市区非常远。

照现在的交通情况,应该没有人愿意路远迢迢去那边游玩。

特别是那边的农业比较发达,这些年农民一直有种菜供应市里的习惯。

如果集中力量搞蔬菜种植,肖东胜上台后,再搞一个连接两地的菜篮子工程,那不但方便了余杭市民的生活,本地人的经济也能大幅度提高。

“菜篮子工程的意思是,那边主要解决余杭市区居民的菜篮子问题?”肖东胜反应很快,猜测这个词的意思。

“是的。”叶纤红回答道。“把肖山跟城区联通,保证蔬菜直供,当地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只要少了中间环节,成本降下来了,两地的老百姓都能受益。”

市区的蔬菜市场,因为不增加其它费用,进货价肯定比其它地方运来便宜。

而肖山那边,不用受批发商压价盘剥,价格能够保证,所以也能多赚些钱,时间久了,双方需要什么瓜果蔬菜,可以直接联系,采取订单式种植,效果会更好。

“好主意。”肖东胜兴奋地回答。“那你刚才说的民营企业,又有什么特色呢?”

所谓民营企业,指的是私人小厂,这样太笼统了。

“余杭市不是有很多大型企业吗?”叶纤红反问。“让那边专门给大企业做配套就行。”

一个大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配件生产厂家,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前世叶纤红有个朋友是沪市人,他就曾经讲起过这样一件事。说沪市开了一家汽车厂后,他老家周围几十个村,光是替汽车厂做组件,就出现了几百个百万富翁。

可以这样说,上马一个大型项目,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才会有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邀请大型外企来当地建厂办企业,因为好处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