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林省长的作业

林省长虽然说得客气,让她能写则写,叶纤红可不敢真的不当一回事。

于是接下来两天,她一直把精力放在这件事上。

今年是一九九四年,国家经济已经处于高通货膨胀期,各地的经济特点是,大家盲目在一些传统行业上投资,加上大量引进国外淘汰的产业,建立合资企业,所以表面上看,经济增长很快,再过二三年后,就会变成供过于求。

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一直依靠进口,发展缓慢。

京城作为首都,除了解决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在投资方面,肯定要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避开污染严重的产业,比如制药化工类企业,比如消耗大量煤碳的冶炼企业。

二是避开能源消耗过大的产业。

这时候国家的发电量,还无法像前世一样,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供应。

很多地方还在限时限电,优先保证城市老百姓正常用电。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合适的自然是两类产业。

第一类是清材料新技术能新源类的企业,另一类是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作为主导。

但是技术方面,恰恰是叶纤红最欠缺的,她没有办法在这方面,给林省长提供具体的建议。

那只能在第三产业下功夫了。

叶纤红拿出纸笔,在上面不断涂涂写写,想到什么写下来,不行又划掉。

好半天还是没有结果。

忍不住有些丧气,看来自己前世积累的经验,也不是万能的。

而且要不了多久,这些优势就要耗尽了。

以后碰到问题,还是老老实实问专业人士吧!

想到京城,忽然想到一个特别有名的地方——中关村。

具体哪一年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它的名气确实很大,作为我国最出名的电子产业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

这时候那边应该还处于草创阶段,如果自己能提前提出它的发展方向,那应该符合林省长的要求了。

于是开始回想那边的发展历程。

印象中九十年代末期,国内电脑开始流行的时候,那边已经成了国内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像联想、百度这些大企业,都在那边按家。

至于为什么会在中关村,而不是其它地方,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京城大学、人民大学、华清大学为代表的几十所高等院校,还有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级的科研所,大量的留学归国人员,都集中在那边。

如果提前启动这个项目,把重点放在电脑和手机这两个核心产品上,应该能给国家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想到这里,叶纤红突然有些激动。

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正式立项,那算得上她重生以后,第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提议。

而海淀区这时候应该还很落后,前世看过一篇介绍京城的文章,说九十年代京城南面出了二环,就是农村。

西北方向好一点,四环外才算农村。

这时候海淀区的驻地海淀镇,应该还是平房为主,周围还有大片的农田。

如果重点发展电子产业,就算再过三十年,这边也不用做大的调整了。

拿定主意后,她开始考虑怎么写这个计划书了。

反正她需要做的只是一个大的规划,具体的细节,林省长肯定会派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调研和细化,不用她考虑。

这样一想,就简单多了,很快立了大纲,大致写了起来。

晚上胡向阳回来,又跟他聊起京城的情况,验证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实际。

如果弄错了,那这个计划,就成笑话了。

胡向阳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细地介绍起京城的现状。

见他一脸兴趣的模样,叶纤红于是拿出计划书,跟他商量起来。

“电脑和手机?”胡向阳看完后,皱了皱眉头。“这些东西太复杂了,我只听说过,具体怎么做,根本不知道——”

小红倒是一直有一部砖头厚的大哥大,信号时好时不好,还不如座机好用。

至于电脑,也从别人嘴里听说过,但是具体的情况,他没法提供意见。

“没事。”叶纤红了解他的性格,对技术方面的事,天然有些排斥。“到时让林省长自己找技术人员商量好了。”

既然京城的发展状况没有弄错,那自己这个计划,算是达到要求了。

第二天再次修改了一下,让安安帮自己抄了一遍。

安安的字写得比自己漂亮,看起来更舒服。

完成后给林省长打了个电话,让他接一下传真。

听说这么快就完成了,林樾有些吃惊。

小姑娘该不会是随便写了个东西,来糊弄自己吧?

等到看到写得整整齐齐的计划书,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