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乱
龙朔二年,十一月,大唐再次发起对高句丽的进攻。
从时间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窗口。
辽东酷寒,时值隆冬,对唐军将士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但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时间发起战争,对李治朝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早在显庆五年十二月,李治便曾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在龙朔元年,朝廷还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营。
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前往平壤。
要照这么看的话,今年打高句丽,时间还提前了一个月,对唐军将士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甚至李治诏书里的意思,颇有打进平壤城过元节的味道。
换后世的话说,便是打破高句丽,去高句丽都城平壤过年。
对此,唐军上面的将领虽然不敢明言,但中下层的士卒已经是怨声载道了。
别说十一月,就算是十月,在辽东这白山黑水间,也可能突然降温,湖面冰结,把人手指冻掉都可能。
就这种情况还用兵。
真当大唐府兵都是铁打的,不是血肉之躯?
为此,苏大为私下找李勣问过,得到的消息是,李治不想耽误农时,算了算,这个时间进兵对农业损耗最小。
损耗最小……
苏大为不记得当时自己是什么样惊奇的表情。
但是回自己大营后,身边的将领都差点骂出来。
特别是基层出身的那些中下层将领,他们本身就是小地主,小农户,家里有田产,不服兵役时,也会回家干农活,自然是清楚其中的门道。
朝廷这次算得也太精明了。
的确是不影响农时。
可问题是,影响远征辽东将士的士气啊。
这么冷的天,鬼愿意打仗。
再说现在打仗都没赏赐,干这卖命的玩意,图啥啊。
打赢了都没赏,更别提战死的人了。
以前朝廷还派专人慰问,还给极高的礼遇,还有抚恤。
现在屁都没有。
苏大为也为此事,向此次行军大总管李勣极力争取。
得到的结果是,李勣什么多的话也没说,也没给承诺,只是使了个眼色,告诉苏大为:“这是上令,不可违也,可效法老夫旧例。”
旧例?
话里有话。
苏大为回去翻了翻卷宗,查阅了一番,才知道李勣老兄带兵很有一套。
过去在太宗时期,唐军作战有一个原则,就是出门不抢点钱,就是赔钱。
我打你,你不赔偿点精神损失费,就是没礼貌。
军费就是这么省出来的。
不但以战养战,而且当兵打仗是真能赚大钱啊。
比如打东突厥时,李靖俘获了几十万头牲畜,可是李勣部一头没抓到,就抓了五万俘虏。
打薛延陀,李勣又是俘虏了五万多人,一头牲畜也没有。
一头没有也太说不过去了。
唯一的答案就是,李勣把值钱的牲畜缴获,和将士们分了。
所以刘仁轨上书李治时,才会说贞观时期,太宗舍得给钱给官,士兵们打仗牺牲了,朝廷都会派使者吊唁祭奠,追封官爵。
打高句丽时,士兵全都赐勋一级。
每战必胜,出征时间短,还享有极大的战争红利,这样的老大谁不喜欢。
喊天可汗,那可是真心实意。
不光唐人爱戴,连跟着李世民混的那些异族藩将,也是感激涕零,感激天可汗带着大家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太宗朝时有记载,朝廷每次征兵,征百得千,征千得万。
这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对大唐百姓来说,当兵,就相当于农活空闲里出城打零工了。
跟着朝廷干,出去几个月,回来就抱几头羊,致富奔小康。
花的时间短,致富机会大,危险系数还低。
回回都是大胜,跟着后面追着敌人屁股砍,再满山遍野抓羊抓马就成了。
这种好事,谁不想参加。
但是李治朝,到龙朔年间,这事已经干不下去了。
参军打仗,不再是好事,而是掉脑袋的苦差。
苏大为把这些弄清楚,再联系到李勣那句“效法老夫旧例”,这不就是要学他把缴获的战利物资给将士们分了,以此来维持士气吗?
可特么的,这活在贞观年间能做,到如今还能做吗?
这是与皇帝李治争利啊。
李勣这番暗示,摆明了就是士气要维持,事情你去做,但锅不帮你背,你自己顶住。
“老狐狸!”
苏大为除了在肚子里骂几声,也没别的好办法。
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
仗还是要打。
唯一的利好消息就是,泉盖苏文的确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