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继续教育(第3/4页)

何况此时正是隆冬,寒风在外呼啸,窗户轻微震动,冰寒之气才从些微的缝隙里钻进来,马上就被温暖的空气烘烤无踪,环形的工棚宿舍拱卫着巨大的工地食堂,炉火日夜不熄,热水变成滚烫的蒸汽,穿过埋在地下的铜管,通到宿舍那些长长的暖气道中,咝咝的气流声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同“温暖”这个感受密不可分。

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开始有余力去思考一些关于将来的事情。

人们并不奇怪自己的同伴中有起义军的成员,这些在别处“闹事”的人也是先拿走了外邦人的东西,现在来用劳力偿还,同那些远地农民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看法终止于他们的教导者说,如果将一部分建设城市的资源拨出,或者暂缓他们眼前的工程,转而去支持王国境内的某支起义军的话,倘若一切顺利,他们两三年就能推翻王室,取得完全胜利。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

但这样做不能改变很多的东西。教导者说。

人总是结成集体生活的,一个集体总是需要领袖的,一个国家必然是有其统治者的。这些都是没有疑义的。人们受到了压迫,自然要起来反抗,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之后,最先带领人们反抗的人,在战斗的过程中作出了功劳的人,以及为他们提供了武器和物资的人,用头脑为他们制定了谋略的人,在成功降临之后都应得到他们的回报。只有赞誉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不够的,只有金银也是很难让人满足的,他们既要土地也要地位,还有供养他们的人口——然后人们会为将这一切传递给自己的后代竭尽全力。

于是不用过很久,一切又重演。

胜利只能让很少很少的一些人不必再为受到压迫而痛苦,当这些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之后,他们还会为自己能去压迫别人感到快活。对那些极少数极幸运的人之外的其他人来说,他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会在战斗中受伤,死去,一些人会逃走,拼命回到过去的生活,剩下那些没有逃的人则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迷失自己最初的目的,成为别人获取权力的工具,当别人在餐桌上讨论如何分配胜利的果实时,他们便在盘中。

对于外邦人关于他们未来悲剧的预测,建设者中来自起义军的人们自然是想反驳的,如果他们的奋力反抗只会带来这样的结果,那么为何外邦人还要给予他们帮助呢?是他们的财富太多,所以随手施舍给了他们这些可怜人吗?

外邦人说当然不是。

外邦人还说,他们对起义军将来结果的预测依据的只是过去的经验,不等于今天的人们就会重复过去的错误,如果能够吸取教训,不去重蹈覆辙,那他们未必不能走出不同于历史的“第三条路”。

然后便有人问,那新玛希城走的是第三条路吗?

外邦人的教导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出神地想了一会儿。

“我们要走的,可能是一条通往‘极最’的道路。”他说。

“极最”,是通用语中人们形容一样事物时最高级的形式,人们认为外邦人确实有资格使用这个形式,因为自他们出现以来,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极……”“最……”的。他们是极强大的,是极能干的,无论作为统治者还是教导者,对他们羽翼之下生活的人都是最好的,没有一个国王和贵族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不会有的,人们确信。

只要他们继续强大、慈悲和发展下去,将有无数的人像今天的这些建设者一样愿意接受他们的统治。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直接去摧毁那已经被他们动摇的国王统治,拯救更多困苦的人们,反而要在这样一块并不特别广阔的土地上反复耕耘呢?

这个问题不仅在这批工程建设者心中萦绕不去,也令那些愿意用稍微客观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的人困惑不已。

他们命名可以得到更多,为什么不那么做?

但一如既往地,不论对他们有多少疑问,抱何种看法,接受或不接受他们带来的改变,“外邦人”——开拓者们依旧坚定地按自己的步调向前。工程稳步进行,新村逐渐成形,人员物资往来如流水,夹着雪的冷雨下了几场,小雪飘飞起来,积了薄薄一层,又在冬日暖阳下化入泥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大地一点一点发生变化,虽然看向工地之外,仍是一片荒寂单调的枯景,寒风依旧令身体颤抖不已,但不用工地日历的提醒,人们的本能从某个时刻起就在对他们悄声低语:

春天不远了。

快要过节了。

虽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新年的习俗不同,有些节日在入冬后不久,有些在春天,有些在夏天,但既然是在新玛希城的地盘上,自然是按外邦人的规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