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天地人和

刘备欣然前往,实地一观。

文安面积广大。东为径百二十里大泽,西与鄚县、易县接壤。横跨二百里。

山南水北为阳。即是说,蓟南尹陈群,将所筑城池,皆设在北岸。此举利于城防。文安背靠督亢,扼守南部国境。自当将天堑陈列在面前。

文安、长芦、章武三县,将东平舒国,团团包裹其中。东平舒侯弥加,与常道侯阙机,韩城侯骨进,同为蓟国内属。虽不称藩,却早已与藩属无异。三侯国,上至侯相,下至斗食小吏,皆出蓟国。一切政令,皆与蓟国比同。三归义侯,更是年年朝贡,从未例外。奢延鲜卑十四部属国、三郡乌桓、南匈奴、高车王庭、扶余、沃沮、高句丽、马韩,亦如此列。即便路远难至,亦由驻蓟国大使,代为进献。

被五胡四夷口口相传,蓟王刘备冗长的名号,足可说明,人心向背。

之所以,增筑十县。除去面积广阔,更因陈群,泽中营六城毕,又西进掘鲤,增筑四城。将与鄚县、易县接壤的陂泽,亦归为良田。二百里县境内,通渠圩田,撤村并邑。共计置城十有一。文安旧县居中,经北部泒水港,连通上下两大泽薮。

如此一来。蓟国九河,自西向东,终成上中下,三向大回环。蓟国渠,连通东西南北。大小泽淀,如肺叶蓄水补水。滋润千里水田。一地干旱,九河补水。一地洪涝,九河分流。除非百年不遇之大灾变,乃至幽冀一片泽国。否则,蓟国再无旱极而蝗,洪水猛兽。年年风调雨顺,季季稻作大熟。

后世将稻田划归为湿地,称之为地球绿肺。可谓实至名归。蓟国千里稻禾湿地,可提供粮食生产、泥炭积累、碳循环、水循环,环境塑造等,诸多正向生态积累。

更何况,还有“北有蓟,莫纵缰”,阻胡人南下,为关东屏障。

时至今日。蓟国西枕太行,东踏碧波。横亘在幽冀之间。东西千里,南北六百里的这片泥泞湿地,胡虏望而却步,如何能纵马驰骋。

二千年前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何止是友好。正因刘备未雨绸缪,提前进行人为干预,防止人口过度密集,造成生态链持续恶化。故才亲颁王命:分户不析产。将过剩人口,向周围扩散。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用当下的话说:天地人和。

嗯,没毛病。

何为日常?家国天下,儿女情长。外加防震减灾,绿色环保。

生态不友好,还敢说是穿越众。

或有人不服:绿色环保便也算了,防震减灾当如何体现。

木质框架,榫卯结构。摇摆释放能量哇!

文安十城长,刘备已命二位国相,细细甄选。百官亦可上疏举荐。即便闻风奏事,亦无不可。只需德才兼备,心存春秋大义。总归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前有郦城令阴修,三举乡党,蓟王欣然采纳,百无禁忌。百官还有何所虑。纷纷举荐亲朋故交。两位国相,来之不拒。悉数记录在案,命有司详加查验。去芜存菁。

今汉国祚将尽。蓟国冉冉初升。能三兴炎汉者,何必多此一问。继陈寔“一门争先”,郑玄“桃李满门”。左丞荀攸,亦从洛阳来书。尽举家门贤良。

有,从叔:荀悦,字仲豫;荀衍,字休若;荀谌,字友若;荀表,字公载;荀棐,字公辅。从兄:荀祈,字伯旗。

刘备大喜之余,去发现,独独少了荀文若。

荀攸乃肱股重臣。对家门才俊,自当心知肚明。然为保险起见,再向主公刘备举荐前,必提前询问过各人心意。换言之。荀文若之所以不在名单之列,非是荀攸藏私,而是被荀文若婉拒。

这还了得。

刘备遂去信询问荀攸:荀氏英才尽出,为何独缺荀文若。

荀攸答曰:叔父有一语,转问主公,“黄巾之乱,胜负如何?”

刘备怅然若失。果然是王佐之器。

陛下借黄巾血洗关东。结果弄巧成拙,险万劫不复。更被黄巾余孽,刺死困龙台上。个中内情,只怕已被荀彧窥破。

备思前后,刘备答曰:转告令叔,“尚不分胜负。”

书到颍川,音信全无。黄巾乱时,荀氏一门或遁入深山,或辟祸他乡。流离失所,亲眷多有亡故。幸亏荀攸将家门子弟,行学蓟国太学坛。这才免于兵灾。

话说,前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父(荀)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敢娶中常侍之女。以荀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真性情。按理说,不至于此啊……

中平三年,一月。冰雪消融,老枝新芽。

百官就位。

二十万高句丽民,分批离营,拖家带口,迁往海阳、临渝二县。二县各有当地汉民万余。高句丽民抵达后,先入驻瓮城营地。待新家造好,再分批迁入,与汉人毗邻而居。久而久之,自当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