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为天下公心(第2/7页)
改御史之制,确实应该推行。
可是,萧宁却更看到御史闻风而奏对大昌的重要。御史监察百官,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也正是因为御史有此闻风而奏之权,才能保证这天下无论任何人都逃不过御史的监督。
若事事讲证据,拿到证据才许御史参奏,说句不好听的话,御史是擅长查案的人吗?证据如果好找,就不会有太多的旧案堆积不查。
御史,本来只负责监察,查案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御史负责将听说的不妥当之事上禀,至于是真是假,当由大理寺或是刑部查查。
李御史对萧宁刮目相看,萧宁竟然站在他这一边吗?太不可思议了是吧。
由此,李御史也不禁反省,他是不是不应该处处地针对萧宁。
若萧宁行事有违律法,无视百姓,怎么告她的状都不为过。
除了让女人出头,让女人有机会出仕,站在和男人同样的起步。萧宁作为,这虽为男人所不能容,要说实在有什么不妥当之处,现在并未显露出来。
李御史不得不重新认识萧宁,也在反省自身,确实打从知道萧宁竟然手握大权,更想让天下的女人都跟她一样,处处和男人争强这个事,李御史是不满的,这才一而再再而三的跟萧宁扛上。
结果人家压根不想跟他斗,不仅不想跟他斗,在他被人质疑的时候,萧宁还伸出手助他。
女人,李御史确实从来不放在眼里,也不认为女人有什么资格成为他的敌人。
可是现在,李御史不得不正视萧宁。哪怕明知道李御史处处针对她,萧宁并未存了借机会将人除之后快的心思。
人之公心何其不易,李御史自己就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如今这一切竟然在萧宁身上显露了,如何不让李御史重新的考虑,他该怎么跟萧宁相对。
萧宁想的就没有李御史那么多。她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御史闻风而奏,或许有很多不利之处,比如这听风就是雨的,一点小事都要扯到朝堂上说,叫人甚是不喜。
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御史有此权利,真正心存正义者,利用这一点便可对那些作恶多端,偏又狡猾之极的人,一个受到惩罚的机会。
况且,萧宁可是把清河郡主塞进御史里了,因长沙夫人之故,清河郡主于家中守孝半年,以表对长沙夫人的情谊。
清河郡主都没有表现的机会,这就把规矩改了,萧宁岂不是白忙活。
“扬州送来急报。”萧谌提醒了李御史一番,随后大方地退朝,没有再继续地怼某人。
萧宁同其他丞相一道退往侧殿,额,萧宁给这地方取了个名,政事堂。
以令三省的官员集聚在此,一道商议诸事,确定各事能尽快解决,而不是一拖再拖。
毕竟三省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萧宁这尚书令一向负责执行,若中书、门下二省迟迟不通过诏书审核,政令下达,她自然是没有办法实施的。
官职都改了,也就参考到底,政事堂,人家取得好好的名字,咱们用来,丝毫没有影响!
结果才到政事堂,扬州送来急报,人立刻送达萧宁的面前,萧宁拆开一看,嘴角露出笑容,“既是急报,也是好消息。”
话说着将信传予其他人一道查看,萧宁解释地道:“诚如先前担忧,扬州内有人挑拨,道扬州之水灾,皆因女子当权之故。扬州出了一个女刺史,为天理所不能容,若将女刺史杀之,便可平天.怒,扬州之灾可解。”
说到这里,萧宁顿了半响,“闹事者集结百姓,一道欲闯刺史府,胆子可是够大的。正好,梁州山民所赠万石粮食抵达扬州,长公主以万石粮食相询,是她惹了天.怒?若是,她便毁了这万石粮食。”
这事,换了萧宁也一定会这么做,想随便扣人罪名,天.怒不天.怒的,由他们一句话来决定?他们倒是想得挺美,萧颖却不会如他们所愿。
“天在上,其威不可测,其形不可窥,粮食摆在眼前,却是真真切切的。百姓受灾,心神不宁,难免受人挑拨,于生死之际,寄希望于天,或是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各人选择。”
但,很显然扬州的百姓选眼前,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眼前,而不是寄希望于天,以为天能救他们于难。
“这后续。”之后的事,不过是萧颖将挑事的人拿下。诛之!
不过,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后续呢?铁全拧紧了眉头,考虑起另一桩事。
萧颖和百姓这样硬杠上,不能说是好事吧,当刺史的人得不得民心,还是很重要的。萧颖考虑过之后如何行事?
对此,萧宁不以为然地道:“有何后续?扬州修渠引水开荒事宜,一直不断。至于其他,百姓度过难关,难道还会秋后算账?人心可挑拨,亦有不为他们所煽动者。为一方刺史,若能安民都做不到,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