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不必惊慌。”穆明珠神色沉静,对萧负雪道:“梁国如果不在今夏撤兵,最迟在今秋也会撤兵。”
在现有的形势下,大周无力驱赶江北南下的梁国兵马,能守住上庸、襄阳等军事重镇已实属不易。在大周没有反制手段的情况下,梁国如何会主动撤兵呢?
萧负雪道:“陛下认为党项与吐谷浑会出兵相助?”
萧渊出行,正为联众剿梁。
“那倒不一定。”穆明珠淡声道:“这些国家的人狡猾得很,虽然深恨梁国,却未必敢与梁国一战,说不定要看过形势之后,再做定夺。”
“那么……”萧负雪面上忧色不减。
“因为粮草。”穆明珠曾主理过后勤一事,很清楚这一支大军背后的开销。
如今梁国大军兵分两路,一共是三十万士卒在江北,这意味着在梁国境内,有至少三倍于士卒数目的百姓在输送粮草物资。短时间的战争供给,对梁国来说问题不大。但是等到了盛夏,牵扯到夏收,就会影响到后勤。而如果梁国拖到秋季,非但运粮的民夫受不住,就是军中的士卒也挂念家乡的收成。如果梁国坚持不撤兵,那么梁国今年的夏收与秋收就会大受影响,再拖下去,若是影响了播种,那更是明年的农事全都耽搁了。所以穆明珠判断,虽然梁国大军南下、气势汹汹,但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样庞大的军事动员,也是不可持久的。
如果按照梁国皇帝原本的计划,他也是要养精蓄锐整三年,才会对大周动兵的。
只是因为这次大周内乱,机会难耐,梁国皇帝没能忍住诱惑。
在此之外,穆明珠还发信给孟非白,通过他在梁国的人脉,散布关于梁国大将吐谷浑雄的流言,正所谓三人成虎,大家都说在外掌兵的大将有自立之心,梁国皇帝便不会起疑心吗?
如果梁国皇帝中计,便再好不过。
梁国大军南下,在一片混乱惶恐中,新君穆明珠断然坚守建业的表态,无疑给了众臣极大的信心。
每日的朝会上,不管是多么出人意料的情况、多么紧迫的形势,穆明珠始终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分派各项事务。
在她的影响下,朝中众臣也都定下心来,不但应对前方战事,而且还能专注于发展后方的农事。
上庸郡。
梁国西线大军,在荆州遇到西府兵与府兵的联合阻拦后,几次突破不过,忽然调转兵马,往上庸郡开来。
这正是西路大军将领吐谷浑雄上次折戟沉沙之所。
上庸郡压力倍增,不但要防备从南边折返的梁国西路大军,还要防备梁国从北边增兵,若是被两面夹击,后果便不堪设想。
而梁国大军如果能拔掉上庸郡,那么除了襄阳,便再无后顾之忧,而且能大大缩短后勤补给线。
上庸郡有守兵七万,而梁国有大军二十万、且攻城利器一应俱全。
消息传到建业后,穆明珠急调雍州兵马赶赴支援,又发密信给秦无天与邓玦,要二人从中周旋。
这种情况下,邓玦能做出的反应是很有限的。在梁国大军已经撤离荆州之后,如果他领兵去攻打,那就会完全失去梁国皇帝的信任。在此前荆州堵截时,梁国皇帝原本是要邓玦与梁国大军里应外合,吃掉西府兵的。但邓玦以西府兵强劲,而且西府兵对朝廷兵马提防心很重为由,说他一来寻不到合适的机会,二来未必能一举拿下西府兵,拖延了数日之后,梁国大军果然难以一举拿下西府兵,梁国皇帝便又改了主意,要他继续隐藏下去,以待更好的时机。
这时候,一则极不成功的消息从梁国境内传回来。
穆明珠命人散布流言,想要离间梁国皇帝拓跋弘毅与大将吐谷浑雄的主意固然是好的,一旦成了也威力无穷。但拓跋弘毅能坐稳梁国的皇帝,也不是吃素的,全然没有中计,不管他私下怎么想,至少表面上是全然相信吐谷浑雄,非但没有限制吐谷浑雄,反而杀了那几名散布流言的大臣。
想要瓦解梁国内部,还需要更久的筹谋,更深的切入点,当下是来不及了。
而西府兵的态度很明确,当梁国兵马杀到他们的大本营荆州来的时候,他们寸步不让,要守住先辈浴血奋战保住的领土。
但是当梁国兵马撤离荆州,转而往朝廷控制的军事重镇杀去的时候,他们最好的选择便是作壁上观。
这是谢钧作的决定。
这一次,西中郎将谢钦没有反驳。
在此前两个月抵御梁国大军的战争中,西府兵死伤无数,也需要时间去缓冲治疗。
除了王长寿从雍州领一万兵马驰援之外,上庸郡能获得的支援近乎于无。
攻城之战再度爆发。
时隔近三年,还是同一座城,攻城的仍是梁国大军吐谷浑雄。
只是这一次守城的大将,从昔日的老将军黄威,换成了年少的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