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大佬,给次机会呀(第2/3页)

吕武边听边点头,笑眯眯说道:“如此,君为天子重臣,亦携旌节而来,何不广而告之?使天下人明了此等诸侯有当伐之罪?”

姬辊再次迟疑了。

两个人谈话,有些事情做了定性,代表愿意承担一些责任。

进行广而告之的论罪,不单单是姬辊个人的表态,还代表周王室进行了背书,性质上要严重得多。

吕武说道:“除却我执王旗,诸侯目中尚有天子?”

话不能那么说,曹国、鲁国等一些诸侯国,他们还是遵从天子的。

关键问题在于,拥护周天子的诸侯国以晋国实力最强,一直以来也尽力在保住周天子最后的脸面,乃至于时不时会投喂一番,更多的诸侯只是嘴上喊一喊而已,压根无法保护周天子或者是带去利益。

姬辊心想:“别讲那么多废话了,直接说能给俺多少好处呗。”

事实上,吕武不是拿不出好处给姬辊,问题在于姬辊有值得吕武付出的价值吗?

姬辊只是空有一个封号,小猫没几只的家臣和仆从,连自己的私军都没有。

吕武也在进行思考,想道:“也许可以将姬辊塑造成一个榜样,引诱周王室的其余公卿?”

阴氏的图谋很大,注定了需要盟友。

在晋国内部,范氏和荀氏是吕武选择的盟友,也是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最合适的盟友。

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合适的盟友,并不是吕武觉得最理想的盟友,区别还是挺大的。

一直以来,吕武并不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范氏,很多事情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士匄,才不是什么命令形式。

另外,不要看中行吴对吕武很服顺,甚至察觉到了危险与机遇并存,不顾脸面公开是阴氏附庸地位,某天中行吴翅膀硬了就会是另外一幅景象。

何必呢?大家都是大灰狼,装什么小白兔。

吕武待在“新郑”的时间有点长,期间有人提议将“新郑”的防御工事摧毁。

郑人将“新郑”打造成了乌龟壳还是没有能够成为一座永不陷落的坚城,不能说那些防御工事就没有用了。

这个也不是什么“人心墙,不墙”那一套,纯粹就是郑国君臣的脑子不灵光罢了。

吕武为什么待在“新郑”呢?当然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战利品。

失去“头脑”的郑国,各地的反抗微乎其微,又或是根本没有反抗,城邑一个接着一个城头易旗。

跟随吕武出征的公族和中小贵族陷入狂欢,他们的损失没有多少,战后的论功行赏却是不会少,怎么会心里不乐呵呢?

一直到临近夏季,吕武才下令拔营。

在“斗首”那边的战事还在继续,双方已经进入到筋疲力尽的阶段。

关于“新郑”陷落的消息延迟很久才传到“斗首”战场。

士匄得知吕武率军攻克“新郑”之后心情无比复杂,当时问了一句“元戎亦复焚城?”的话。

没办法,阴氏攻打“魏”城用了焚城的手段,给予士匄的印象着实是太过于深刻了。

五氏叛乱的消息当然传开了,用里应外合攻克“新郑”的消息则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封锁。

并不是吕武想干么,是五氏恳求控制影响。

五氏为什么那么干?他们还想好好当个人,无法抹除掉叛国的事实,一些手段还是需要藏一藏的。

吕武对五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官,反正以后五氏的麻烦会归于范氏。

当然了,埋藏一手这种事情,又或者叫掺沙子,吕武才不会忘记。

郑国都城“新郑”和“斗首”的直线距离越是两百里左右,实际路程肯定超过两百里。

期间,子产并非不知晓“新郑”爆发战事,考虑到“新郑”是个乌龟壳的事实,认为坚持一段时间不成问题。

现实是什么?是“新郑”被里应外合,外加晋军参与攻城,连坚持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就给陷落了。

哪怕是“新郑”第一时间派人外出求援,不被拦截消灭,往死里赶路,前往子产所在的“斗首”也要耗费七八天的时间。

假设子产得到了求援,以为他想走就能走的吗?

取得优势的士匄所部,他们只是执行吕武的命令,能击败当前的敌军硬生生忍着,很努力在表演“势均力敌”的假象而已。

另外,楚国、宋国等盟友能允许郑国私自撤军吗?一旦子产强硬要走,有极大的可能性让郑国再次陷入孤立的。

“元戎已到,距此处不过三十里。”解朔一脸的振奋。

士匄却是皱眉,说道:“诸敌援军仅是郑军前来,其余诸侯援军未抵。”

其实也是够了!

楚国距离“斗首”比较远,速度慢一些很是情有可原,其他各国则像是故意在磨磨蹭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