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先回步兵营,有事了打电话。”半小时后,王刚离开农场。
赵志顺沿农场附近转了一圈,再次来到麦田。现在秦云和刘文胜在办公室处理事情,农场有两个士兵做除草工作。
赵志顺和士兵互相介绍,忍不住问:“这真能两天长熟?”
赵志顺山省农村人,入伍前经常去地里播种麦子。北方麦子一年一熟,九月种植,来年六月收割。自秦云说完小麦两天成熟,他就一直想着麦田。现在左看右看,麦子都像三月份的长势,就算忽略季节,也得三个月成熟……
“不到两天,还有一天半。”赵志顺问完,一个士兵抬头解释。士兵名为张虎,特殊军区野战士兵,之前跟着刘文胜前往竹河,对秦云系统相对清楚。
“一天半?”赵志顺彻底晕乎了。
张虎一脸神秘:“咱们农场比较特殊。”
赵志顺还是摸不着头脑,不过他的最大优点就是服从命令。他在农田研究了一会,就回房间整理行李。
在接下来两天里,赵志顺除了后勤工作,其他时间都守在农田旁边。他直觉两天成熟不可信,但疑惑中又带着一丝期待。
………
就在赵志顺耐心等待的同时,京河306研究室,一个眼镜助理推门进入。这一个七十平左右的小型研究室,研究室干净整洁,此时一个白褂老者正在实验台上研究显微仪器。
“宋院士,这是昨天的分析报告。”助理站在身后道。
“ 农场的?”
“对。”
老者放下手头工作,接过文件:《风山农场土地研究报告》。
老者名为宋岳山,今年七十一岁,龙夏农业院院士。半个月前,龙夏成立风山农场研究小组,这是一个特殊性质研究小组,宋岳山因资历较深,被任命为小组组长。
前天下午,特殊军区发来农场土地样本。根据样本研究,风山土地矿物质含量46%-52%,有机物质含量15%-20%,孔隙约占20%。这是完美的土壤结构,其质量也是全球最优渥土地的3-5倍。
“这真是土壤数据?”宋岳山做了一辈子农业研究,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特殊的数据。
“周院士审核过的。”
“周院士在哪?”
“五楼监测组……”
宋岳山换上外套,直接前往农场监测组。
“老宋啊。”监测组位于农研所五楼,宋岳山刚一进屋,只见周远恒端着枸杞在看农田监控。
“老周,这数据……”宋岳山正准备讨论土壤数据,只见周远恒指了指监测屏幕:“先看看这个。”
这是一个2X2的高清监测屏,此时农场田地呈九宫格分布在监测屏中央。屏幕中的麦田茂密金黄,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
“长这么高了?”宋岳山一愣。他这两天专注土壤研究,没有关注农场动态。
“这是小麦生长视频。”
工作人员切换画面,紧接着,一个三分钟的视频出现。这是小麦从种植到成长的高清视频,视频采用快进模式,看起来就像一夜长大。
“太不可思议了……”宋岳山十分震撼。视频小麦虽不是一夜长大,但从播种到现在仅用了五天,和一夜长大不相上下。
就在这恍惚中,监测小组电话响起,一个工作人员激动抬头:“小麦熟了!”
……
小麦熟了。风山农场内,赵志顺愣愣看着面前农田。这是一个操场大小的小型农田,此时农田上中满麦子,一阵清风吹过,他能感受到浓郁的麦香。
“刘军长。”愣神中,身侧传来张虎等人的敬礼声。赵志顺连忙回头,此时刘文胜和秦云正从办公室方向过来。
“刘军长!”赵志顺跟着敬礼。
“麦子熟了?”刘文胜看向麦田。
“熟了!”
赵志顺忍着激动。他这两天除了工作休息,剩下的时间都蹲在田边观察小麦。他看到小麦从小腿长到半人高,麦子金黄饱满,每束麦子有七十多粒,金黄灿灿的像画展油画。
刘文胜看向麦田。风山是龙夏有名的无人区,此时四周戈壁是黄褐色,面前麦田是金黄色,这是两种不同的黄,此时两种黄色碰撞在一起,他感到一股油然壮丽。
农场共有三亩农田。现初级农田成熟,还有一块中级农田正在生长中。
“怎么样?”刘文胜询问秦云状态。
“一切正常。”秦云打开系统界面。现在任务进度82%,离任务结束还有23天。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刘文胜将小麦样本送到京河,继续观察麦田。因不确定系统小麦品质,他们打算研究院研究结束,之后再考虑收割和储存问题。
就在这耐心的等待中,第五天下午,众人来到中级麦田。初级麦田普遍高度九十公分,中级则一百二左右,此时中级麦田成熟,每一穗都是初级麦田的两倍,远远望去,他们感觉自己不是看麦子,而是在看高配版的高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