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3/4页)
颜济沧拍了惊堂木之后,开始问审:“工部尚书宋安,经查户部数年来,曾多次分拨大批款项用于修整河工,打造兵器等,但工部接了款项,却并未完成相应工程,可有此事?”
宋安道:“回大人,并无此事。”
颜济沧又问:“那为何工部存储的凭证里,有工部接到拨款的凭证存档?且户部也存有工部申请这笔款项的申请文书。”
宋安依旧是前后口供一致:“回大人,致和二十九年,开封至洛阳段河堤需要加固,工部申请加固河堤、修整河道经费五百万两,户部驳回,总共拨银八十九万两,因申请和实际拨付差距巨大,臣特地将实际拨付的凭证拓印一份,现已提交给大人。
另有几笔申请皆是同样情况,致和三十年,因要打造兵器用于更换各地军中折损兵器,工部曾申请款项四百八十万两,实际批准一百二十九万两,臣亦留有拓本……”
这些话其实不光颜济沧问过不止一次,刑部、都察院也都颠来倒去的问过,但宋安如数家珍,每次回答都相同,并无矛盾之处,甚至一个数据都没错过。
问过宋安,颜济沧又道:“户部尚书周骏誉,经查,户部拨款到工部的数额与工部实际接受数额差距巨大。按工部尚书的说辞,这些款项并未拨付,可有此事?”
周骏誉道:“回大人,绝无此事!”
略顿一下,周骏誉接着道:“虽然这些年因皇上体恤百姓,从不加赋,因而财政吃紧,但作为户部尚书,本官深知百姓乃是朝廷的基石。而工部虽然申请款项巨大,但这些款项都是用于国计民生,本官不敢大意。便是精打细算,,也向来是紧着工部所需款项先行拨付。就是今年查抄硫亲王府、甄家、王家等,银钱刚入库,本官又是最先批准的工部请款。谁知宋安竟不将这些百姓血汗钱用到实处,与本官何干?”
啧啧,这话说得一片为国为民之心,若非林如海知道周骏誉是什么样的人,险些都要被打动了。
颜济沧又问:“那为何宋尚书所留凭证拓本上,户部拨款金额与宋尚书所言一致,而且凭证上也有周尚书画押和户部印章。”
周骏誉道:“户部和工部时常有文书往来,若是宋安有心贪污巨额公款,必然早有准备,安知他那些拓本不是宋安提前伪造好,便是为了应对东窗事发?为何宋安拿得出拓本却拿不出原件?”
宋安秉性正直,听了周骏誉的污蔑,驳斥道:“一派胡言!工部所有凭证自有专人保管,本官作为一部尚书,岂会明知故犯,私藏凭证。至于为何原始凭证不见了,颜大人,本官申请彻查。总之本官人正不怕影子斜,此事一日不真相大白,本官一日不出大理寺大牢!”
正在这时,作为证人的林如海道:“颜大人,其实户部拨款到各部院,各部院接收账款的凭证皆有数份。因而关于户部到底拨了多少款到工部,不但工部有存档,户部也有。本官命人彻夜查找户部留存,总共五笔对不上数额的拨款,其中四份的原始凭证户部与工部现存凭证一致。但是有一份,户部存档却与宋尚书提供的拓本金额一致。”
宋安听了此言,眼神一亮。
本来大理寺官员到宋府抓人的时候,宋安是无愧于心,底气十足的。但是三司各有官员找自己问询过后,宋安已经推测出工部留底凭证也被人做了手脚了。想到周骏誉的背后势力,宋安甚至心中感叹自己恐将含冤莫白之际,林如海这话简直给了宋安一线生机。
而周骏誉则是心中狐疑。当初他仓促之间抹平旧账,但是并未留下那么多破绽。
先让工部内应找到几笔款项的凭证抽出来后,户部这边关于几笔款项的凭证也全部抽出来更换过,照道理说,这几笔工部接收拨款的原始凭证已经全都被销毁了才对,林如海又在哪里去找出一份来?
这样大的事,户部这边是周骏誉亲自操作的,确认了好几遍,怎会出错?
不,户部这边的原始凭证绝对已经全部销毁了,那么林如海所谓的又找出来一份难道是工部那边的?
想到此处,周骏誉心下一惊,不禁想到当初陈御史之死。
彼时明明已经在陈御史的书房找到了遗书,为何后来又在卧房找到另一份?使得当时整件事情彻底翻盘,不但张修毫发无损,还搭进去一个李宜山。
后来硫亲王府复盘,倒没怀疑陈御史的第二份遗书有猫腻,却怀疑陈御史确然留了后手。
吃过一次亏的周骏誉做贼心虚,林如海这么一说,不禁怀疑工部那个内应是不是也留了后手,并没有损毁全部原始凭证?
能身居高位的人,面不改色是基本素质,但是因想得太多,周骏誉的肢体动作也略显僵硬,这些都落在了致和帝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