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4/7页)
嬷嬷都被郡主的形容词震惊了。
既有她做榜样,大部分姑娘还是连发饰一并换过了——横竖绍王府的嬷嬷很有自信,说到时候能给姑娘们分毫不差梳回原样。
--
绍王妃摆摆手,就有丫鬟们捧着韵牌匣子过来。
既然扮作了男人,自然不玩女儿家素日的玩意儿。
绍王妃在书房主座上坐了,也不用人服侍,自己铺开纸墨:“原想着像他们男人科举似的从四书里抽一句,按着八股破题来写。又想着姑娘们到底读四书的少些,那就还是作诗吧。”
见襄王郡主要开口,绍王妃就笑:“会的就做,不会的就评。”
襄王郡主安心闭嘴。
且说任何一个朝代,开国时必是以武立国,可随着四海安定,能够治国富民的文臣们地位就上来了。
皇家也不可避免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
于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哪怕是古板到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也不会让女儿大字不识做睁眼瞎,总是会请女先生教导识字,读读女则之类的贤书。
于是在场的姑娘们有不会作诗的,倒没有不识字不会看诗的。
襄王郡主此时就笑道:“正是呢,我们这等不会做的,还是会点评好坏的——毕竟没吃过肥猪肉,也见过肥猪跑啊。”
将要作诗却被比喻成肥猪跑的姑娘们:……
与绍王在京中的霸王名声不同,这位绍王妃在京中名声很好,名望十足,这些姑娘们正可以放心展才。
只看去年由林姜初入京城之事,扯出了京派与南派的夫人大战,而她只一人反水站到南派夫人那边,就能够压着京派夫人们,就可知她说话的分量。
姑娘们也很愿意在绍王妃跟前留个好名声。
这年头又不搞什么相亲,也没有什么自我展示。
贵族之家联姻除了亲戚间可以彼此了解外,多半就是靠口耳相传的名声,姑娘们名声好了,才能一家有女百家求。
于是这十多位姑娘,甭管水平如何还是去作诗的多,总要表现一二。走到评诗这边的唯有襄王郡主、迎春和林姜。
迎春当场就懵了:她原是想不出头躲着的,没想到现在评诗的人这么少,她到这边倒显眼了。
以她的脾气,想到一会儿要让她把这些贵女们的诗作分个高下点评,迎春就瑟瑟发抖,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她宁愿去作诗那边垫底!
迎春的手足无措和窘迫被黛玉看了出来,黛玉就温声问道:“二姐姐要不要也来下场试试?”
迎春如蒙大赦,刚想动步,又不由有些羞涩胆怯地看了一眼绍王妃。
绍王妃含笑:“技痒就下场,这有什么。”然后目光从黛玉身上掠过。
这是个能体谅别人难堪的孩子。
虽说她派来的杨女官还没来得及跟她细细汇报这位林姑娘的举止,但绍王妃只从这短暂的接触中,就觉得这孩子,聪慧过人心思澄澈。
她相信自己的眼光。
只盼着她的蘅儿能消了那种怪病才好。
襄王郡主见迎春跑路,不由撅了噘嘴,看向林姜:“小林太医,这可只剩咱们俩了。”
林姜笑道:“郡主,这不还有王妃和两位夫人吗?”
绍王妃这个脾性显然是从小被家里看重当男儿教养的,文化水平绝不差。而魏夫人和吴老夫人又都是出自书香门第,活了这么大岁数,便是不会作诗,于眼界上点评小姑娘们的诗词,也绝对够了。
她跟襄王郡主,才是在摸鱼的两个人呢。
好诗不需要穿凿文字,只看诗仙诗圣们的诗词,哪个不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并不是用典越多,用字越佶屈聱牙才是好的。
有多年义务教育打底,她哪怕不会作诗,但也能看出好歹。
王妃做了韵官儿,亲手从匣子里拈了韵出来,然后指了座钟道:“作诗得有兴致,也不着急赶时间,就等钟表指到六上头再回来写诗吧,你们愿意在这屋里看看书也好,愿意在院子内外逛逛也好。”
虽王妃如此说,但姑娘们多半也是在屋里冥思苦想,守着笔墨,随时涂抹。
另有现去翻诗书韵律的,或是问着旁边好友一二记不清的典故。
倒是黛玉,走到院中,轻抚梧桐,又看冬景。
绍王妃看着她走动举止,越发满意——人有没有灵气,实是时刻看得出来的。
正好趁这个机会,将杨奇儿叫到身边来,主仆俩咬起了耳朵,说的也是黛玉。
杨女官刚才因为欢喜还摔了一跤,经此一事,倒是更看清了黛玉的处事,此时一一跟王妃细说,主仆两人都面露微笑。
坐的近的魏夫人能听着,也跟着颔首而笑:这周黎蘅的婚事,何止是绍王府的老大难,连魏家都跟着担忧的不得了。
此时魏夫人跟绍王妃心情是一样一样的:好姑娘都挑中了,只盼着周黎蘅千万别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