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消息(第2/2页)

郁行一重重叹了口气,闷头啃了几口西瓜。

第二天,两人去145团部听结果,对方帮忙查了一下连队的档案,回来告知说:“没有郁知文的档案,应该是调到144团去了。还有一种情况,她没有入伍,团部自然就没有她的档案,这你得去她当年生活的连队的村镇打听熟悉的人,才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郁行一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啊,姐姐是知青,虽然也有档案,但如果分配到连队,档案极有可能就落在连队为单位的村镇里,团部是打听不到的。

远夏和郁行一从团部出来,匆匆踏上了去144团部所在地钟家庄镇的班车。

钟家庄镇虽然地处塔城地区沙湾县内,但行政上属于石河子管辖,两地有直通的班车,一天两班,他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最后一班车。

如果没赶上直通车,就得先坐车到沙湾,再从沙湾转车过去。

两个多小时后,他们历经颠簸,终于到了目的地。车上没有空调,只能开窗通风,吃了不少风沙,整个人都灰头土脸的。

他们先找个地方洗了把脸和头,洗去一脸风尘和疲惫,这才赶到团部去咨询情况。

团部食堂正在吃午饭,见到两个从内地过来的人,非常热情:“你们来找人的,从哪里来?”

得到答复之后,对方说:“越城啊,这可远啊。老何,快来快来,有你老乡。内地来的人果然不一样,长得白白嫩嫩的。”

远夏和郁行一顿时都感到窘迫,还是头一次被人这么形容。不过跟这里人比起来,他们的确能称得上是细皮嫩肉的。西域的风沙干燥和强烈的紫外线对人皮肤的摧残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穿军装的中年男人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远夏和郁行一一眼,那人脸庞黝黑,看起来饱经风霜,他走过来,用家乡话问:“你们是哪儿的?”

郁行一说:“越城。”

老何说:“哦,我是建宁的。”

远夏赶紧用肃阳说:“我是建宁的,肃阳县。”

老何笑了起来:“还真是老乡。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郁行一说:“我姐姐以前下放到这里,很多年没联系了,我想打听一下她的消息。”

老何说:“叫什么名字?”

郁行一答:“郁知文。忧郁的郁,知识的知,文化的文。他是1969年到144团的,在17连。”

老何皱起眉头:“有从越城来的知青老乡?我没印象。”

远夏补充说:“她在南京长大,是从南京来的。老家是越城的。”

老何说:“这还差不多,这个具体要问她所在的连队了。你们吃饭了吗?没吃在这里吃吧。”

远夏说:“还没有,谢谢老乡。”

老何热情地帮他们去打饭,远夏看老何的牙齿发黄,知道他抽烟,便掏出来从老家带来的香烟,给了他一包。

老何看了看,笑着说:“这是越城产的烟啊?我还没抽过呢,谢谢!”

饭后,老何先陪着他们去团部档案室调看档案,居然还真给他们查到了,1969年调到144团17连的,上面还有荣誉记载:优秀共青团员,劳动能手。但是记录到1971年时,后面写了几个字:失踪,被追认为烈士。

郁行一的眼泪瞬间决堤,这正是他最害怕见到的结果。

远夏纵使知道姐姐没死,但见郁行一这么伤心,他的眼眶也跟着湿润了。

老何看见两个年轻人哭得如此伤心,也忍不住唉声叹气起来,尽管这些年他看过了很多生死。

当年刚过来肯屯垦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辛,夏天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冬天则是零下几十度,没有房子,战士们就住在地窝子里。

缺医少药,一旦有个什么急病、受个伤,都只能听天由命。野外还有各种野兽,处处都是危险。他的战友牺牲的不在少数。

等郁行一情绪稳定了些,远夏去跟工作人员打听具体情况,对方说:“我记得那年九师的牧场爆发了一种传染病,好像是羊肠毒血症,是从牧民的羊群里传出来的,传播得很广,损失惨重,当时把整个塔城区的兽医都调过去防治了。我们团里也派了几支救援队过去支援,有一队就没能回来,连遗骸都没能找到。”

远夏说:“那就是说,并没有确定我姐姐已经死亡对吗?”

工作人员说:“是没有找到遗体,所以我们的档案写的是失踪。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没能回来报到,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远夏说:“我姐姐走的是哪条路线,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对方摇了摇头:“这个时间太过久远,也不是我安排的,我真不知道,要不然你去连队问问?”

远夏说:“好的,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