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格局
广交会结束的时候,缝纫机和锁边机一共卖出去了一千零点,不如预期。
立人厂以同样的机器,差不多的价位,卖出去了一千二百多台,老牌子果然还是略占优势,明明是自家研发出来的产品。
厂里存货足够,就不用加班加点赶货,去参展的人还没回来,远夏这边已经安排人送货去广州了。
东西拉过去,放在广州的仓库里,再由王时元和秦林安排人去送货。
广州的门店开的时间长了,渐渐就有了名气和客源,去年一整年,广州的门店也卖出去了三百多台机器,销售量还算可以。
为了避免每次都要从越城发货耽误时间,远夏干脆租了一个仓库用来存货。
广交会之前,就已经拉过去了三四百台机器,先下单的客户可以马上提货。但很显然,存货并不够用。
相较于广州门店循序渐进的发展,泉州的门店的发展很让人惊喜,虽然只开了小半年,已经卖出去了将近二百台机器。没有太大的单,都是买一两台、几台、十几台的,足见家庭小作坊之多。
远夏也在泉州租了一个仓库,第一次拉了五十台去,本地的那个销售非常能干,很快就将货卖得差不多了。
不久后他又拉了一百台过去,结果刚到四月份,这一百台又售罄了。
第三次,远夏干脆拉了四百台过去,这下总能撑几个月了吧。
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哪怕是广交会交易量再缩水,工厂还是能保持两三千台的年销售量。再加上还能从立人厂分得部分利润,一年净赚个两百万不成问题。
这天远夏在办公室忙,马东方过来敲他的门:“远工,轴承厂来电话了,催我们过去结货款和加工费。梁厂长不在,你和我一起去吗?”
在厂里的时候,马东方也随大流,叫他远工,免得人觉得她故意套近乎。
远夏抬起头来:“可以。账目都算好了吗?”
跟原料厂和加工厂打交道现在都由梁洪昌负责,不过他人在广州还没回来,轴承厂和行远合作多年,远夏并不想拖欠费用,便打算亲自去跑一趟。
“算好了。”马东方说。
远夏说:“现金结付还是走支票?”
“我去过银行了,只取了两万现金,现在取钱的人太多了,剩下的只能走支票了。”马东方说。
远夏知道,取钱多还是因为副食和小商品大幅涨价,国家给予的指导价格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涨两三成,实际上涨起来就没法控制,有的甚至涨了七八成。
有一些人不知道从哪里听到风声,说其他东西也要涨价,干脆趁涨价前买了,于是很多人取钱去买大件,百货商店的客流量比平时多了几倍。
远夏说:“那就支票结付吧,他们自己取钱要费点工夫。”
自从梁洪昌来了之后,远夏已经有大半年没去轴承厂了。
崔平生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可不甘心只做轴承,去年跟一家冰箱厂合作,引进了生产线,开始生产冰箱。
远夏也不太确定崔平生会不会像上辈子那样,最后从事工程机械行业,毕竟自己一直有明确清晰的目标,而崔平生多半是被裹挟着往前,碰到什么机遇就抓住什么机遇了。
况且崔平生的人生轨迹因为向富贵被查办而发生了改变,他不在机械厂发展,以后会发展到哪个方向还真不好说。
这么一想,远夏好像觉得有点对不住崔平生,那也曾是业界大佬之一啊,说句话业界都会震三震的厉害人物,国产工程机械的辉煌也少不了他的贡献。
所以远夏想,如果有合适的时机,是不是也该引导一下,虽然他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没有竞争压力哪有进步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更何况他们这个市场还是从西方国家手里抢占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是同盟。
到轴承厂之后,远夏让马东方跟对方财务交接,自己去找崔平生。
崔平生此刻不在办公室,去车间了,车间远夏也熟,想找人还是容易的。
冰箱生产车间是原来的一个轴承车间改的,很显然,轴承减产了,毕竟他们的总厂机械厂已经日薄西山,也开始“不务正业”搞起了别的业务,开始生产起了洗衣机。
远夏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拖得光可鉴人的地板,工人们都穿着拖鞋,门口的鞋架上是一溜的鞋子,知道需要换鞋才能进去,便站在门口朝里看。
有认识远夏的人看到他,赶紧告诉了正在里面巡视的崔平生。
崔平生抬头,朝远夏走了过来:“哟,远大老板亲自大驾光临,真是稀客啊。”
远夏笑着说:“崔厂长,您可别寒碜我了,我算什么大老板,混口饭吃。您这新车间可真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