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〇②个故事!(第4/6页)
毕竟吧,苏清之也是后知后觉到现在才发现。不过苏清之还小嘛,才十二岁,更是建国初期,一切都当算作在打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不牢固,再高的大楼都有崩塌的可能。
苏清之现在,需要做的便是将大清的地基打牢固。
总之闲话莫谈,了解到大清百姓种植的都是一些产量并不怎么高,常规性的农作物,苏清之直接安排人手,从跑来大清经商的西洋人手中,购买了大量的马铃薯、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并命农官将购买来的马铃薯、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分批在皇庄种下。
能担任农官,都是上了年龄,有丰富农耕经验的百姓。由农官负责育种,不用苏清之刻意交代,就能完成得十分棒。经过农官好季度的培育,仅仅在皇庄,就收获了数万石的种粮。在顺治七年(公元1652年)也就是苏清之满十四的时候,苏清之下明旨推广种植,经过几代良种筛选培育出来的马铃薯、红薯以及玉米三种农作物。
苏清之在位已有七年,实施的乃是仁政,而不是高武力镇压。没有因为‘文字狱’闹得人心惶惶,风调雨顺,又时不时有赋税减免的政策出现,治下百姓自然就安居乐业,不会再受到白莲教等很多个朝代都异常活跃的乱党挑拨,闹什么农民起义。
而随着马铃薯、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播开来,苏清之开始推行十税一,降低农税、提高商税的政策。
从只要满足衣食住行就可以的平头老百姓手头能收到什么税,税收大头还是在于商税。别看‘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将商人摆在末尾,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吧,商人是最有钱的,而且为了保住家财,商人一般都会依附士族。
换种说法就是,嗯,苏清之下令降低农税,提高商税,首当其冲提出反对的,就是收受了商人孝敬的大臣。不拘满臣和汉臣,包括身上有爵位的大臣,都特么上蹿下跳,说苏清之此举措容易动摇国本。
此时皇太极已死,还健在的海兰珠在皇太极去世后,就带着伊尔哈住回了紫禁城。身为苏清之生母的她,可不像哲哲,权力**比较重。搬去慈宁宫住后,海兰珠就深居简出,日子过得十分的清闲,也就是说,如今苏清之虽然没有大婚,却已经亲政,为君者权柄皆捏在手中,包括军权。
如今苏清之独断乾坤,提出的举措,满朝文武除了上蹿下跳,神情激动的提抗议外,根本没什么卵用。
苏清之毫不理会,当看猴戏一样。稍微惹烦了,直接就笑眯眯的反问:“听说前明大臣们最擅长的一招便是触柱死谏。怎么,打量着朕好说话,就想学前明大臣那一套,为自己赢下身后名?”
“放心,要死赶紧死。朕今儿在这把话放下,谁敢以‘触柱死谏’威胁,污染了朕的金銮殿,朕就敢夷了他三族。九族的话,太残忍了,朕就夷三族。”
此话一出,蹦跶得欢,觉得苏清之‘减低农税、增加商税’的文武大臣直接不敢再哔哔,一个二个全都灰溜溜的高呼‘吾皇万万岁’。
“别万岁万万岁的喊了。”苏清之摇头,调侃道:“能活万岁的那是王八。”
今年才上朝跟着哥哥们做事的高塞、常舒、福临等人,集体‘噗’笑起来。
苏清之瞄了他们一眼,没理会,而是又道:“既然没反对的意思了,那就这么定了。改明儿,不对,就今天吧,朕听闻东瀛盛产白银,朕考量着大清国库吃紧,金矿银矿储备不足,思考了好几晚上才下定决心,想派大哥、皇叔等大清巴图鲁去跟东瀛天皇,借几座银山缓解大清财政,不知皇叔、大哥愿不愿意辛苦这一趟。”
豪格与多尔衮这对叔侄俩忍不住面面相觑,能把攻打他国的侵略战争说得如此有理有据,真不愧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真的太与众不同了。
多尔衮心悦诚服的拱手。“皇上说得极是,奴才这就与豪格一起点齐兵马,一起前往东瀛找东瀛天皇借几座金山银山缓解大清财政。”
“还要质问一下。”韬塞突然开腔道:“一介弹丸之国,何敢称天皇,何敢号称东方日不落国?”
福临斜眼瞄他,好奇问:“十弟,你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
博穆博果尔:“应该是汤若望,那位前明崇祯年间跑来传教的西洋人。”
苏清之了然点头:“如此看来东瀛狼子野心,已经遮掩不住了啊。必须教训,狠狠的教育一下,如此才能让东瀛好好的记住,谁才是□□上国。”
礼仪之邦什么的,反正大清这才入关没多久呢,讲究‘以理服人’那是儒家之道,跟崇尚兵家之道,马背上得了天下的大清,暂时性的没有融合,打东瀛的借口给了,管它走不走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