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大明大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闻,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以前,科举堪称是中六合彩,没发榜前,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如何,哪怕是学霸,也不敢打包票自己万无一失。
一旦张榜,连中三元,帝都紫禁城的殿试,大赢家今科的状元郎出大明门,走御道——这样的礼仪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连位极人臣的首辅也没这个权利,这是国家优待读书人,他头插金花,御街夸马,荣耀无双!
二榜进士,哪怕是三甲同进士,都是进士,从此迈进人上人阶层,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
现在呢,再没有什么金榜题名,出大明门的殊荣了,大明统一进行“文官考试”以此提拨官员,可是无论是设在京城的还是行省的文官考试,即使是考中第一名,再也没有以前的待遇了。
而且,考完试,固然有放在部院里当文官,但,没有了翰林院之设,想进一步提拨,一定要有地方任上的履历。
原来,科举制的前茅一般入翰林院,属于未来的阁部大员人选,清贵无比,许多翰林走上了学士——大学士的直通车,入内阁,往往比地方官员到朝廷的历程要快捷得多。
不存在着一战定江山,真正做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所有的文官上任,不用什么师爷、长随、门子一大堆,而是自己动手理实务,绍兴师爷下岗!
虽然进士没有了以前的风光,但是文官阶层的异军突起,所招收的人数是以前十倍!
和前明相比,新明拥有了更多的财富,文官的位置越来越多,所录用的人数是进士的十倍,并且在不断地增长中。
考试的内容也由以前的纯国学变成了一半国学和一半的杂学,包括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法学、数学等,后来又细分更多的专业。
就这样,自隋朝起开始的科举制被改得面目全非,以前的翰林院成为了“历史博物馆”,供人勉怀!
改的何止是科举制,还有军队改革,成立了大明帝国军队总参谋部,组成人员都是专业军人,掌军令,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文臣行武事的大忽悠情况发生,而兵部掌军政,都直接由朝廷掌控,不由内阁管理。
军队分正兵、地方完备军、民兵三级,正兵全部由朝廷提供军费,地方守备军则是朝廷与地方各按比例支付军费,民兵却是朝廷却是提供军费。
和以前相比,朝廷给的军费多了许多,盖因朝廷发展经济,有钱了!
经济大改革,明朝患官匠久矣,须改之!
大明匠役,分为官办、匠役、以银代役诸法,他们入了匠籍,世世代代都做匠人,不得改行。
官办工匠原是归内廷太监二十四衙门中的内官监署理。主管木、石、塔、材、东行、西行、油漆、火药等十行。凡国家营造、内廷用度都有这些,还有户部的工场、作坊而行。
由国家付给材料,匠人领官俸而造做。
比方说出征军队需要火药和火枪,到哪领?
不是找兵部,而是找太监,火药和火枪监造者正是太监,那些死太监最爱钱,哪一路将军都没少受他们盘剥,给钱痛快的将军就拿好的装备,没钱给的将军就被克扣装备,给少给劣,这仗还能怎么打!
原本这些工场、作坊都在南京,成祖迁都后大半迁往北京,甲申变起,南京工场激增,有上万官匠,最初还是太监管,之后陆续交给户部,最后朝廷宣布裁撤官办工场、作坊,所有的官匠都放归自由,列入民籍。
有些官员担心原官匠没了他们照顾会活不下去,事实上工匠们普遍生活得很好,大明的基建投资让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工作,不愁养不活自己和家人。
次辅杨天生如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陛下曾言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力争上游了!”
话说得很对,官员们纷纷点头,即使是他们回乡下老家时,也会种菜种地,反正不会闲着!
再有便是茶马、盐法。大明旧例,茶、盐都是政府专卖,商人需有茶引、盐引方能贬卖。原本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只是后来吏治腐败,收不上茶税、盐税,公候豪门公然贩卖盐茶,政府收入越来越少,私利尽入个人手里。
比如浙江有龙井名茶,一年只收到茶税却不到百两银子,都被走私卖掉了,当时某只在海外的小强,就没少干与浙江地方官员合伙贩茶之事,从不曾向明朝交过一个铜板的赋税。
等他上台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悍然取消了茶盐专卖制度,改为至盐茶铺子征收赋税,所有买卖的盐茶都要有发票……
不过,茶盐有重利,达到十分之一税,但也有好处,交过一次税,就不用再交,全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