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2页)

林黛玉回去的路上还很兴奋,今日玩得很高兴,往日的郁气竟似一扫而空,直到回到正院脸上还带着笑意。

她本要去向贾敏请安,却注意到自己此时的狼狈,不由嫌弃地皱了皱小眉头。母亲极为喜洁,黛玉往日也是如此,今日实在过于忘形了,母亲见了定要生气的。

黛玉一向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母亲身子不好,平日便格外注意不惹她生气。今日也是如此,她本打算先回房洗漱,然后再去给母亲请安,只是走到半路,脑中却不由想起黄院判昨日说过的话。

怒克忧,悲克思。

林黛玉迟疑片刻,脚下一转直接去了正殿,不一会儿,屋里传来贾敏崩溃的声音:“你怎么弄成这样的?!”

……

“我觉得母亲精神了一些!”

第二天课后,林黛玉兴奋地与胤祚分享昨日发生的事,苍白的脸因兴奋而微微发红。

胤祚也高兴:“我们去找黄院判!”

黄院判听说黛玉为贾敏用了愤怒疗法,很感兴趣地随他们去为贾敏诊治,结果是喜闻乐见的,愤怒疗法真的有用!

黄院判捋着胡子宣布了这个消息,黛玉脸上当即绽出一个极其灿烂的笑容:“我以后天天画画!”

胤祚笑道:“别的法子也可以试试,否则林夫人没几日就习惯了。”

林黛玉便期待地看着他。

胤祚:“……”

胤祚轻咳一声,他确实有丰富的惹长辈生气的经验,但说出来是不是太损形象了?

他果断把目光转向黄院判。

黄院判看戏专用表情一顿,迟疑道:“医经的确有一些记载可做参考。”

实在不行他还有丰富的被小辈气得要死的经验,忍痛分享给两个小娃娃也不是不可以。

黄院判痛心疾首地想。

胤祚悄悄松了口气,和黛玉兴致勃勃地跟着黄院判回去,听他翻着医书讲与情志心理疗法有关的故事。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案例。

例如《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故事:“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齐王病了,请名医文挚为他诊治。文挚看过后说大王的病可以治愈,但一旦痊愈,一定会杀了我。太子问起原因,文挚道: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了,那我就必死无疑。

太子多番请求保证,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为齐王治病。到了约定看诊的日期,文挚故意失约没来,约第二次,他又没来,如此三次,直到第四次才来,此时齐王已经有点生气了,文挚来后还表现地非常失礼,鞋都不脱就上了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他病情。齐王努而不言,文挚又以言语相激,齐王大怒而起,病就这么好了。

齐王患得便是抑郁病,文挚用愤怒为他治病,虽然最后还是被杀,然而齐王的病的确治好了。

再比如华佗曾写信痛斥病人过失,病人看后大怒而愈。

《丹溪翁传》也曾记载女子因思夫心切而病重,大夫打了该女子几个耳光,并大声责骂,女子大哭大怒,其后病愈。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了几个病愈的例子,黛玉信心大增。

她本就是一个极聪明的女孩,从前要乖巧懂事便乖巧懂事,如今要替贾敏治病,她也能想出办法,再加上狗头军师胤祚暗搓搓推波助澜,贾敏的日子瞬间鸡飞狗跳起来,向来清幽安静的正院时不时传来贾敏崩溃的怒吼。

与此同时,贾敏精神头渐渐好了,黛玉脸色也没那么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