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风雨欲来(一)(第2/3页)
士族向来有夫妻分葬的传统,夫妻二人中若是有一方先行去世,则要将逝者安葬在外地,等到另一方百年后,再由子女去隆重地将棺椁迎回来,安排合葬一处。这原本是谢家人当年在北方经历战乱时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乱世时夫妻离散是常态,一方去世后只能就地安葬,另一方去世前,则会交代子女将来要迎回尸骨归葬一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传统。
谢照原是打算亲自去徐州接回桓郗的棺椁,东西都早已经备好了,但那日霍燕来过之后,他却又改变了主意。他对谢珩道:“你是家中嫡长子,照规矩,这件事还是要交代给你,答应我,将她好好地接到宁州。”
谢珩点头,“好,我会去将母亲接回来。”
谢珩没有多说别的话,正如谢照所预料的那样,即便是面对时日不多的父亲,他这个儿子还是一贯的沉默寡言。
等谢照回屋歇息后,谢珩把徐立春叫了过来,“我去一趟徐州,我不在盛京时,不必召赵慎、赵元入京述职,雍州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修书送至徐州。留霍燕在盛京,安排他的长子霍耀入职府阁,职位不必过高,从四品以下任他自行挑选。即刻修书青州,将桓礼召入京畿地区,另外,”他说到此处停了一下,声音也跟着轻缓起来,“看好李稚。”
徐立春点头,“是。”前面几条倒是好安排,只是最后一条却稍显模糊,他提出问题,“若是李稚联合雍州,想趁机做些什么,该如何处置?”
“不会。”谢珩心中清楚,对于李稚想要做的事来说,眼下的时机还远远尚未成熟,他不会贸然起手,谢珩道:“看好他,别教他出事,也别教他离开盛京。”
“是。”
此去徐州路途遥远,来去没有四五个月恐怕不能回来,谢珩的心中也有隐忧,但谢照的身体恐怕支撑不住了,为了安排后事,他不得不尽快启程。他仔细交代完东山与盛京两处的事宜,确保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即便真的出事他也能够立刻知晓,然后才让徐立春妥善安排下去。
在谢珩离开后,谢照转头吩咐家中仆人收拾东西,他将要启程回盛京。他重新从锦匣中取出霍燕交给他的那封书信,没有打开,对着阳光看了会儿,泛黄的信封被照的透亮,隐约显出些文字的阴影来,他的表情平静祥和。
正如坊间所传闻的那样,西北老一辈的将军之间交情匪浅,如霍荀、卫盛、以及更早的王珣、王道陵等人,其实私下都是有过生死交情的密友,彼此在地缘上互为友邻,又同为边将一起抗击氐人,往往跟容易发展出深厚的情谊,同样的,也更容易探知到彼此的秘密。
这是朱雀台案后卫盛寄给当时的黄州太守赵元的一封密信,意外地被霍荀截获抄录,霍荀保存这个秘密近二十年,直到今日才拿出来为自己的子孙投石探路。
这封密信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广阳王赵元收留先太子遗孤赵乾,改其名为赵慎,将他当做世子培养,瞒天过海二十年。
霍荀之所以专门交代霍燕要将这封信亲手交给谢照,而非是谢珩,其实是做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谢珩对西北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连霍荀也实在有几分看不透这年轻的当权者,同样的,在他的眼中,谢珩也不了解他,双方彼此不熟识,便无法信任,接收消息便容易有误解。但谢照则不同,霍荀与谢照暗中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他将这封信交给谢照,是因为他深知谢照必然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而通过谢照再转达给谢珩,此事便不会有任何偏差。
在霍荀眼中,谢照与谢珩是推心置腹的亲父子,谢照提前退仕,将权力让渡给谢珩,足以见两人同心同德。但令他绝没有想到的是,谢照与谢珩这对父子却并非是外人所见到的那般父慈子孝,甚至二者的观念可以说水火不容。谢照当初之所以让位,其本质上乃是谢府内部权斗的结果,之后避居东山,一来是因为他确实身体衰弱,二来则因为在他的眼中,朝野局势已经稳定,西北三家难成气候,他不愿分裂建章谢氏,所以才主动让贤。
霍荀没有料到,自己这误打误撞的一个举动,间接地改变了一切。
谢照执掌政权四十余年,对当今天下的局势有着无比深刻的理解,这梁朝近二十年的太平局面,皆是由朱雀台案奠定。一旦朱雀台案死灰复燃,京梁士族所有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政局将再次不可避免地陷入动荡当中,甚至连梁王朝也可能在混乱中走向四分五裂,这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
谢照一收到那封密信,心中就已经打定主意,但此刻挡在他的面前却还有一个人。都说知子莫若父,他觉得这话对也不对吧,他清楚谢珩的性格,他这个儿子认为朱雀台那桩案子,不义。谢珩善待赵氏皇族、纵容广阳王府、对西北让利,皆是出于这份朴素的正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