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掀起一片捐钱善风(第3/4页)

等天亮了,巡察卫过来请齐王过去,齐王打死不去,还死皮赖脸说自己是王族,他们无权带他去巡察卫。

而巡官司只是带着口信通知齐王,是太子这位晚辈想招待他,想亲自给他道歉,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个晚辈对长辈掀桌确实不对。

并且她已经备好大礼请求齐王的原谅。那巡官司也是个人才说的是声情并茂,十分的诚恳。

让齐王都有些动摇了,然后他千方百计跟巡官司套话,发现太子确实没下逮捕令,自己去一趟的话,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大礼。

如果太子道歉就更好了,起码他被落下的脸面能重新捡起来,让皇政院的人不再敢拿他被太子吓到这件事来嘲笑他。

然后齐王去了巡察卫。

齐王确实得到了大礼,他还没来得及拆开看看大礼是什么,太子就说身为王族要士先力卒为农贸重镇带头,希望他能捐出这份大礼,这样她会将他的名字记载红榜第一名。

以后陛下醒来,也会嘉奖他,甚至整个朝廷都会赞誉他。

于是,齐王还没捂热的大礼就被容铮收回去了,以作为农贸重镇的捐献上了红榜的名。

齐王反应过来气得脸色发青,他感觉自己被太子耍了,就直接甩袖离开了。

等出了巡察卫的门口,气得鼻子都快歪的齐王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没等到太子道歉,他就跑出来了。

齐王又开始后悔不该走那么快,大礼被太子捐出去也就算了,起码收到太子的道歉也能抚平他的怨气。

结果走的太快,错过了。这让齐王气得好几顿没吃饭,他向来就精致惯了,这会儿直接病倒了。

病倒后黄太医来看他,还顺便带来一封道歉信给齐王,说是太子写的。

齐王打开一看,他看见那蚯蚓一样的字,明显就不是太子亲笔的,而且信封还写着巡察卫的道歉信。太子用巡察卫的名义跟他道歉,而且道的还是哪门子请人太凶的歉。气得齐王藏住了信,他为了保住面子对外就宣传是太子从巡察卫给他来的道歉信。

容铮得知也没有去管他。

倒是齐王的名头还真是好用,她刚用送齐王的大礼捐进农贸钱箱里,后头,她就广发捐献帖,以齐王为榜样开始在整个京城宣传。

对外,她倡导大家多了解农贸,多了解西北百姓的寒苦。

对内,她安抚王爷们,长辈们,齐王作为皇政院主事之一,他都捐了你们也不可能不捐吧?

然后,太子亲自到各位王爷府上拜访,逢人就先夸齐王,夸的王爷们一个个人脸皮子薄,然后示意性捐了。

有的吝啬的王爷打死都不捐,容铮便和巡官司说不捐的别记在红榜上,别到时候贴在皇榜公告栏上,白白给小气的人长脸。

羞得那位吝啬的王爷也不得不掏了一百两出来。

于是一圈下来,太子的身影在皇亲们看来就像是衰神上门一样,一家家都关起大门不开门了,还对外宣称病了。

皇亲们最近都怕见到太子,避开不见,而官员们则是一个个朝太子跟前贴,然后太子都会笑眯眯地将捐钱箱拿出来。

官员们一个个脸色顿时一变,然后他们身上的荷包通通都投进了捐钱箱。从此这几天对太子能躲多远就有多远,生怕她找自己。

太子倒是避开那群读书人捐钱,不过她没想到读书人居然能策动京城的百姓们有一文钱捐一文钱,然后还有读书人吟唱古人诗词赞美百姓善良。

京城的百姓们还是第一次被读书人捧,大家也乐于捐几文钱得一句吉利话。

于是,读书人果然是读书人一场捐钱会,被他们办出花来了,办成慈善诗会。

随即就以一名叫林殊的江南士子亲自将捐钱箱交给容铮。

容铮看着眼前这么大的箱子装的都是百姓捐的铜板,她弯腰捞了一把铜板在手里,无不感叹道:“群众的力量就是大。”

然后,她让赵思齐清点皇族和官员还有百姓们捐的钱有多少。

整个巡察卫的巡官司连夜清点铜板还有银两银票,发现总共有十一万两。

这十一万两通通都被容铮交给了葛秋投进农贸重镇。

葛秋也是一惊,他没想到太子居然会将这笔钱留给他分配。

京城也是掀起了捐钱为民的风气,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所以这次讨论太子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当然太子仍旧是个复杂的人物,大家讨论她,都多于矛盾。一会儿夸一会儿质疑,总之大多数人对太子身体力行的表现视为“为国为民”的美德。

这一次两股官员难得凑在一起,他们在道:“太子殿下将筹集的钱款都交给了葛尚书,这会儿让沈家的人对我们进行攻击。”

“太子的举动总有一种混稀泥的目的。”

“钱都到了葛尚书的手我倒是放心的。只不过我怕接下来太子殿下是要给沈家一个交待,然后又要去筹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