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征战九州园【四】(第2/6页)
再加上他们师资资源也比寒门子弟强,所以后天优势很强。
林尚书心里很清楚陛下有意多提拔舆地的普通人,希望打破舆地世家垄断,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而且舆地只是一个地方,很快就轮到燕国了。
作为寒门子弟的他心里很清楚,一个普通人要迈过门阀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应该是曾经几乎不可能,直到遇到了陛下。
林尚书为了提高寒门子弟的初试率,他专门向容铮申请举子考试期间的生活标准,还有补习资料。
容铮便让林尚书自己选一个落魄的书香世家作为寒门子弟的师资。
林尚书刚有此意,他便邀请了当地一位早在十年前就告老还乡,并且现在在乡下养鸡的一个舆国文翰林。
这个文翰林的祖上出过一任舆国丞相,也算是大家族了。只不过因为这位翰林胸无大志,又在中年告老还乡所以才提起失势的。
林尚书找到此人时,此人当场答应成为初试院的夫子。
然后舆地提前一年考试的消息,惊动北方不少的读书人。
不少读书人纷纷要前往初试院蹭课,蹭课也不用负责伙食,于是不少穷苦读书人再不用为柴米油盐而担心了,他们可以专心读起书来了。
没水的时候有人送水,吃饭也可以在室内吃,晚上复习的时候还自送三根蜡烛。
总之这是不少寒门子弟没有得到过的待遇,他们感觉到燕国是个十分重视读书教育的国度,而且重视穷苦人发展。所以,就凭这点,不少读书人心里开始隐隐有了作为新燕人的身份认同。
正好一个月后,初试过去后,初试院寒门子弟通过率高达七成,七成人通过初试后被林尚书接待,然后林尚书临时出题考验他们。
虽说只有三成的人达到了林尚书的标准,可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这些人完全有资格就任各地县令,掌管一方治安,毕竟现在北方舆地几百个县城,有一半地方没有人管理。
于是,林尚书定了这三成的人直接为县令,其他没有通过的为师爷在县令身后学习,待来年再考,他们就通过初试后便可上位。
这三成的寒门子弟立即被安排到燕军少的地方,他们抱着感恩的心去走马上任,衣锦还乡。
而这批官在舆地各地县志都统一被成为新燕官。
新燕逐渐代替舆人舆民舆官的身份,北方舆地的民众开始表面用新燕,实际上,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认同,那就是新燕代表舆。
他们各地的旗号和古称都还是有舆字。
哪怕剩下那些不服大燕统治的人也没有办法煽动已经逐渐习惯新燕人身份的同乡们!
因为他们没有实力策动□□,只能憋着,活着,等哪天这口气顺了,也就苟活下去了。
而北方舆地经过五个月的建设后,以大燕为首的第三年秋收又开始了。
凰皋三年,大燕创收下比去年还多三倍的粮食,这都是因为刘毅琢磨了容铮给出的化肥方子,然后又在旧时的水渠进行改新,达到了发达地区村村通水渠,水库建立一个又一个,路修了一条又一条,再加上她新推出的灌溉技术被投用在各地。
各地亩产起码多了十斤,一亩十斤粮食,一万亩就一百多万斤了。
土豆改良猪大棚菜,甚至是其他农作物,都在大燕一年四季的耕种下得到了巨大的产量,这些产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八千万燕民的温饱。
光是温饱,燕民已经开始称凰皋三年已经步入盛世,就连黎明都以记录官的身份建议容铮允许他将今年的意义定为盛世初年。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可以定义为盛世初年了,但陛下好像非常不满意这个标准似的,所以他一直没有说。
现在凰皋三年的收成是前二年的三倍,使得国库可以将粮食的储备量达到五年,这笔惊人的功绩无论如何都隐瞒不了了。
容铮在早朝的时候更是被百官追着请她将今年定为凰皋盛世一年。
容铮在答应之前还给以今年为最低的标准,直接将每年创收标准达到一亿起步,否则,大燕就不能再成为盛世。
本来她的意思是想百官们带着百姓们去推动生产力的,结果百官们这个时候似乎和她不同频道,认为她太过于谦虚,或者是认为她标准太高有点任性了。
但也有盲目崇拜容铮的官员,无论容铮说他们都如奉珍宝,这让容铮十分无奈。
最后她同意定义为凰皋盛世初年。
这个决定立即受到了大燕民间各地的追捧和呼应,他们为自己处于一个太平盛世而感到激动,再加上再过三个月就要大年三十了。
然后凰皋盛世十月被定为国庆月,这个月定了十日为欢庆节。并且为后世称为小年之前的盛世元年。
容铮第一次对百官松口后,举朝上下欢快地庆祝着,文官赋诗作章饮酒歌颂,武官提枪拔剑舞飞沙,好一片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