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第2/3页)

朱厚照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汉朝的人才选拔考试叫射策,听起来就很有随机性。

据说射策是把所有题目摆在案头,应试者随机抽取其中一道题目作答,答得好就可以考虑给你授官。

其中考中甲科的人授予最高的官职,而考中丙科的人当然是授予最低的官职。

这种“射”取策题的模式对偏科人士不太友好。

万一抽中你不擅长的领域,你就得明年再来了。

像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那么热爱读书,学《诗经》学到别人都不敢在他面前多讨论的那种,结果射策九次,才在第九次中了个丙科!

不过射策常年都能考,倒是没有科举这么磨人。

朱厚照听了这种考试模式觉得很有意思,他兴致勃勃地问道:“我们东宫能办这个‘射策’考试吗?”

文哥儿道:“当然可以,以后有什么需要选人去做的事儿,殿下可以这么玩。只是殿下平时须得多攒些题目才行,不然到时候桌上就摆那么几分题目,瞧着怪寒碜的。”

朱厚照一想到文哥儿说的那情景,顿时有一股子“必须要把题攒满整张桌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们东宫的题怎么能只有三两道!

文哥儿见他来了兴致,便给他讲起了一些出题规范,比如题目不能单纯为了为难人,要出得有意义,要考虑难度、区分度等等。

朱厚照听得脑子懵懵的。

出个题也好复杂!

文哥儿见朱厚照听不明白,便又用更容易理解的说法给他讲了一遍。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记住自己出题并不是为了为难人,而是为了选出你想选的那类人才!

比如你想要选做饭好吃的厨子,给的策题却是“请详细阐述一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你觉得能把你想要的人选出来吗?再比如你想选几个来帮厨学艺的学徒来干活,上来就考“请你写出十道国宴菜做法”,有人能答出来吗?

选不出你想要的人才的题目,你整得再难再高深也没用。

文哥儿这么一说朱厚照就懂了,就是忍不住在心里嘀咕:小先生果然最爱吃,打比方都离不开吃吃喝喝!

两人颇为随意地闲聊了一路,便抵达了他们接下来要待的地方。比起考生们狭窄的号舍,他们住的地方可就宽敞舒适得多,甚至还有个可以一起泡个澡的澡堂。

锁院期间泡澡人在里头,烧火工在外头,考官们纵享私密泡澡空间,要搓澡可以相互帮把手!

朱厚照没体验过跟大家一起搓澡的快乐,看到澡堂后两眼放光,积极地游说起文哥儿等人来:“搓澡,搓澡,我们今晚就搓澡!”

李东阳等人:“…………”

太子殿下还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明天就要正式负责会试这种要紧工作,一起搓个澡倒也不过分,办大事之前不都要焚香沐浴吗?众人便约好一会散会以后一起搓澡。

众人各自把落脚处收拾好了,中午大伙便在贡院里聚餐。

院门已经落锁,他们这些考官出不去了,只指派底下不识字的从人负责跑跑腿取来饭菜,吃的饭名为礼部赐宴,实际上也就是工作餐,味道没什么特别的,口感十分熟悉。好在大家边吃边聊,气氛倒也热络得很,饭菜都被解决了个七七八八。

下午就是现场出题了,明天考的是经义题,属于决定考生名次最重要的一场考试。

理论上来说出题人主要由李东阳为主、程敏政为辅,剩下的人则负责拍手叫好。

理论上来说,每位考生要答七道题,三道出自四书、四道出自五经。但实际上考官要出的题却远不止七道,因为五经可是分经考试的,每一经都要出四道!

因为题量这么大,李东阳也没有大包大揽全由自己来出题,而是决定自己和程敏政负责四书题,文哥儿他们这些分属五经的同考官分别拟定本经的题目。

每个人拟出来的题目也不是直接用,而是在场的考试官每人多出几道,最后大家从其中挑拣出适合的考题。

按照李东阳这个决定,文哥儿他们《春秋》这一经出的题入选概率就大很多,因为他们《春秋》和隔壁《礼记》都只有两个同考官!

大家也没计较这个,都在心里打着腹稿。

朱厚照听完李东阳的分工,凑到文哥儿边上探头探脑,催促道:“你怎么不写?你怎么不写?该出题啦!”

文哥儿:“…………”

根本没法好好想题!

就算自己满脑子都是题目,这种情况下也绝对不能提笔就来吧?咱总得装装样子!没看到连李东阳和程敏政瞧着都想得格外认真吗?

你要是不假思索地把题写出来了,别人还要疑心你早早就准备好题目。回头出个什么泄题风声,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