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2/5页)

“听闻罗贵妃的妹妹罗女史学问造诣不输男子,那我们宗室女若想留在帝京随她进学,可否以请圣上的恩典?”

说话的是个雍容明艳的少女,她话音刚落,坐在旁边的人便马上告罪道:“皇上勿怪,小女在家中娇惯至此,不知天高地厚,小女儿放肆之言,还请见罪。”然后他又侧头嗔道,“还不快快请罪?”

皇帝笑着伸手制止道:“我们刘家女儿是要这样好强的,广阳王叔莫要训斥阿珮,好学是好事,况且罗女史确有才德,在座好些爵官家都想将女儿送给她教一教也常有人求于朕,盼女明德之心与望子成材之愿本就相同,朕自己也是公主们的父亲,自然懂得此理,王叔不必如此斥责阿珮。”

罗贵妃闻言起身替妹妹谢过皇帝的赞誉,得到免礼的指示后重新落座,笑容里满是谦卑得宜,言谈之际没有半点傲慢:“小妹得以女史享沐天家恩德,已是造化,学问若比国子监太学诸位官吏与博士,实在不足为道,绮英郡主谬赞了。”

绮英郡主大概是广阳王的掌上明珠,所以才能与他的世子一同进京谒见。皇帝似乎挺喜欢这个远房堂妹,听了她的话并不以为忤,反而又夸道:“要是朕的女儿们都有罗女史的学问又有阿珮的进取之心,朕的烦愁便少去了一半,阿珮想要求教是好事,让朕来替她引荐。”

说完便传列于席末的罗女史上前。

卓思衡和罗元珠两人并列而立,他们算是眼下帝京最有名气的两个老师了,卓思衡回想起当年给罗女史出损招对付学生的过往仿佛就在昨日,如今自己妹妹倒跟罗女史一道编书,命运的际遇真是奇妙。

罗元珠贺谢之音仍是平常那样融融淡淡,罗贵妃含笑看着妹妹,而诸位受教于罗女史的公主也都一同起身,向师傅行礼以示皇家重师之德。

这一来下列诸位藩王和其余爵官均赞誉不迭,称赞圣上教导有方,膝下公主皆是恪礼敬文,无不有当年太宗之治的遗风。

皇帝的面子被给足了,欣然又称赞一番罗女史的才德,只说自己的女儿这样顽劣都能被罗女史教出如此明理识德,可见其治学严明不逊诸位博士。

自始至终,罗贵妃和罗女史都保持非常沉静和自持的姿态,这对姐妹在诸位亲贵之间其实是非常孤独的,他们家中没有男性在朝为官,如果不是两人个性好强,也未必能走至今日这步,可再要强的个性,都不得不在此时隐忍掩藏。

卓思衡却想得更深:如果不是因为她们的孤独,皇帝也不会这样放心的尽情称赞和抬举。

他思量之际,众人的话题已谈到最近帝京学风的新气象,广阳王似乎并不想将话题纠葛在世子入京进学之事上,而是转说国子监的趣闻来:“听说前些日子太学考校极其严格,我们入京时正看见太学门口还挂着张榜单,好像是科举一样,真是从来没听过的,倒是有趣。”

“是了,国子监按照科举完完本本的出题判卷,也是朕头一次见这样好的办法,这都是卓思衡的主意,自他接手国子监的学政诸务,如今官宦人家的子弟大多勤而向学,也算一扫旧弊,为朕了却了心愿。”皇帝倒是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

当然这要建立在卓思衡继续要为他将整顿学政一事贯彻到底之上。

卓思衡也明白,自己这样受到皇帝的抬举,一是他没有家族背景,毫无气候可言,二是他真的能办事并且将事情办成,所以皇帝才会如抬举罗女史姐妹一样不吝溢美之词。

他的境遇其实和罗女史姐妹一样,并没有太大异同。

但皇帝终究还是不够了解自己。

“陛下,听闻卓司业亲自出题了考校的时策,那题好些人花重金去买了来做,不知状元出身的卓司业出得是什么题目?”绮英郡主眉目里自有一股天横贵胄的骏丽英气,看向卓思衡说话时却也没有半点颐指气使的娇蛮,落落大方,颇有几分宣仪长公主的风采。

皇帝示意卓思衡回答,他才开口道:“臣出得题目是讲论唐代白马之祸何启何缘?为士子当有何论?于今祚何鉴?”其实这个题目比自己当年科举的策论题要简单很多,但作为摸底考试,卓思衡不打算出得太难。

毕竟以后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

绮英郡主听完击掌道:“虽说不难,可是却立问全面,又有掌故又有自论,平常读书差一点都是不行的,卓司业当真是会做师傅,怪不得我听自帝京春坛回来的那些士子都笑说太学生们都私下里叫你卓阎王。”

此话一出,笑乐之声不绝于耳,连皇帝也是大笑后问道:“果真?竟然还有这回事?可我这臣子平常最是亲平和蔼的君子了,怎么会得了这个称呼?”

连罗元珠都忍不住微微侧头面露熹微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