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起与落(第2/3页)
于是,深夜临时开了集市。
籴的籴,粜的粜,双方都心满意足。
-
今年的初雪下得特别早,十月便飘飘洒洒落絮花。
暖箱备了一个又一个,承华宫的炭火差点不够使了。田恭妃送来自己份例中的炭薪,但程丹若没要,麻烦洪尚宫走了趟,请示皇帝增加炭火。
皇帝从自己的份例里分出三分之一,赐予承华宫。
这个举动无疑敲打了怠慢承华宫的各部门,让太监宫人意识到,何家再不济,娴贵人还是以贵人身份下葬的,皇次子还是皇帝认可的血脉。
与此同时,皇帝也想好了对其他人的处置。
凡与丰郡王有牵连的文臣,按照勾连的程度被问罪。
轻者贬到偏远地区为官,重一些的则革去功名,永不叙用,更严重的流放或斩首,但都没累及家族。
武将就没这么好命了。
像设下仙人跳,代替平江伯儿子的武将,满门抄斩。
宿卫中被买通的千户百户,绞立决,家眷发卖为奴。
这一波的死伤就严重了,大大小小牵连十几户。
他们离皇帝太近了。
其中三人甚至就在地动中与皇帝困在一起,假使不是丰王犹疑,又有段春熙和谢玄英全心全力护持,结果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皇帝怎能不胆战心惊?
还有就是与丰王有过眉来眼去的皇亲勋戚。
丰王占有银矿,手头有钱,还有江南大族的投资,他又没有军队要养,大部分钱财都用以收买人心。
要知道,藩王的子孙如不能延续爵位,便会逐渐降等,变成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流,虽也有一品的爵位,但既不能从戎,也不能做生意。
他们又讲排场,好声色,缺钱的不在少数。丰王给他们送钱,他们就替他说好话,牵线搭桥。
皇帝十分恼怒,剥夺了大部分人的爵位。
啥都不干的宗室不值钱,只夺爵位而已,谁都不好反对,甚至有人叫好,少养几个宗室,能给朝廷省一笔开支呢。
至于勋戚,识相的自家人摁死,报个暴毙,皇帝就当成没这回事儿。
大家都撇得很干净,老奸巨猾如靖海侯,出的女孩儿是柳氏表哥的女儿,八竿子打不着。
最后是对许家的处置。
许尚书的罪名并非谋逆,没有证据表明他和何家谋害皇嗣有关,罪名是贪污和渎职。
遂判决为许延处斩,许家子孙革去功名,家产抄没入库。
这个处罚说重不重,毕竟只死了许尚书一个,说轻也不轻,多年积蓄的财产一朝化为乌有不说,子孙后辈的前程也没了。
算是官场上常见的下签。
昌平侯夫妇松口气,马不停蹄地接出了女儿女婿,将其安顿到自家别院。这里还住着晨哥儿和溪姐儿。
许大奶奶听说许意娘没了,大哭一场,搂着外孙不肯放手。
但她还有儿子,儿子儿媳不等她说,就表示要回老家读书向学,教导下一代,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岭南。
许大奶奶疼爱许意娘,却不可能枉顾儿子的意愿,只能垂泪。
好在冯四及时到场解围:“父亲会派人送晨哥儿他们过去,大姐不要担心。”
许大奶奶感激涕零:“大姐没用,竟还要爹娘为我操心。”
“骨肉至亲,还能坐视不理吗?”冯四好言安慰,留下一些仆婢与钱财。
有了昌平侯府的支持,许家子孙总算没在抄家后流落街头。
但也不是所有的姻亲都有昌平侯的底气。
许太太的娘家早已凋零,许二奶奶的娘家只送了些财物和衣裳,许三奶奶则与许三爷和离,带着儿子回了娘家。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说不上稀奇事。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嫁的许二娘被婆家休弃,含泪归家。
这事做得忒不地道,连谢玄英这般讨厌许家的人,背后都在嘀咕。
许家女素来以贤良大度闻名,教养极好,说亲时个个不愁嫁。如今没犯大错,不过是娘家倒了,势利眼的婆家竟就容不下生儿育女的媳妇,非要这时候将人家赶出家门。
总之,几家欢喜几家愁。
世人的目光已经从他们身上转移了。
因为皇帝在处置许家的同时,也找好了代替许尚书的江南人。
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人。
征辟晏鸿之为国子监司业、詹事府詹事。
嗯……他是浙江海宁人,祖父做过太傅,本人师从李悟,纯真学派代表,在江南各个书院都讲过课,名望极高,绝不输于许阁老。
除了他本人已经远离朝堂几十年,好像一点毛病也没有。
再看看这职位,国子监就不用说了,教监生读书,詹事府詹事正三品,以前漫长的几十年都是摆设,但现在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