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保人啊!

当初原主也是家有余产,才能安心读书,考中秀才之后,更有能力去府城考举人。

不过他花销太大,让温小叔十分不满,这家产缩水得厉害,所以才出手,让温润“嫁出去”,他还没胆子弄死人。

毕竟温润是个秀才,要是年纪轻轻的就去了,官上不可能不闻不问。

就连书院里,也会关注此事,那闹的就大了。

最后,你有钱,有时间,学习好,也不一定能考试,你必须要有担保人。

因为考功名,第一关就是出身,要三代都是清清白白,九族之内,没有犯法之男,没有再嫁之女。

所以古代的时候,宗族的力量才会那么大。

连带责任很大的,要是有女人成亲之后和离,再嫁,整个族里的男孩儿就没前程可言了。

不过一般的族谱里,只记载男丁,不记录女子。

古代女子不算丁,上族谱只是作为配偶而记录。

要求就是最起码,要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二十年,有田地房屋,有亲戚族人。

第二关就是你的有钱,有时间,才能静心读书,精心专研。

第三关就是要学得好,学得进去,也要学的精通。

第四关就是考试,这考试也不是你去了就能考的。

温润也是吴山长说,他才知道,原来在古代,生员录取是有固定名额的,名额根据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而定,具体分为大中小县。

一般大县的名额为二十出头,中县为十六七个,小县六七个不等。

至于府、州一级的,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略多十几个而已。

永宁县不大,不过因为是在南北交界处,又是水路要道,这才有十五个生员的名额。

也就是这样,他们去考试的时候,十五个人,有资格去的才五个,五个人里头,也才出了一个温润。

与温润前世那种大学动不动就扩招不同,古代的功名都是有一定的数量,上下浮动不多,毕竟以农业为本的封建时代,如果功名那么轻而易举的就得到,免了赋税和劳役,那还有谁去种地和干活?

朝廷优待读书人,那也是有个度。

都免除赋税和劳役了,朝廷喝西北风去啊?

按照本朝的规定,读书人考中秀才后,是要在当地的官学学习以备来年乡试的。

官学也分为县学、州学、府学,只有在院试中考中生员的,才能进入官学,可以理解为应届生。

而前一届的秀才,如果没有考中举人,也是无法继续留在官学的,要想继续的话,就得花钱啦。

考中了秀才并非是一劳永逸,生员这个功名也随时会被朝廷拿掉的。生员进入官学后其身份统一为附生,此后要进行考试,成绩最优者为廪生,次者为增生,没有通过考试的依然是附生。

通俗地理解,附生就是低级生员,增生就是中级生员,廪生就是高级生员。一旦有了廪生这个头衔,那么就可以吃上皇粮了,因为朝廷有补助啊!

本朝的标准是,廪生每年可以领到五两银子,十斤米,十斤面,这点钱如果在书院里紧着点过,馒头的钱应该是有了。

不过廪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些灰色收入,因为按照规定,每个童生(通过县试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在院试之前都要找一个廪生为担保人,称为“廪保”,这样廪生就可以拿到一笔好处费,远比一年四两银子的标准要高很多。

一个人起码要给个十两八两的“红包”银子。

温润上次就是去书院里领了自己“廪生”该得的银钱和粮食。

考秀才,就是要廪生担保。

那么考举人呢?

举人的担保人,就需要一位举人,两位秀才担保才可以继续。

而保人出具保单就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担保人替你担保是有一定责任风险的,一般举人不愁吃穿,是不爱给人担保的,因为一旦担保了,就有了风险,不想冒这个风险的举人,很多!

但是一旦给人担保,被保人怎么着,也得给送个红包吧?红包大小不论,你家总要意思意思吧。

再说秀才们好歹都是有功名的么?

去考场的水陆交通、打尖住店等等这些费用也是不能少的,如果从偏僻的地方去省城赶考路途远的话花费就更大了。

考试完后还要按规定交封卷钱,每人每次考试三分银子,在没有开榜前,还是要住在旅店里等开榜结果出来了才肯甘心回去,这期间住店、吃饭、到处旅游、买东西所花的银子也是不小的开支。

温小叔看着温润考个举人就这么能折腾了,往上再考个进士什么的,他家还能剩下个啥啊?

不过有功名还是又好处的,比如说,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可以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等,甚至可以参与衙门的一些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