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府试又前五(第2/3页)

温润哭笑不得的道:“你可别乱想,万一不能呢。”

“万一能呢!”吴山长坚持自己的梦想。

看过了榜单,众人回到了住处,还得继续读书啊,因为还有一个试要考呢。

结果这个时候,门前来了人,送了请帖。

知府大人请吴山长跟温润去赴宴,不过是家宴,在知府衙门里吃,不去外面。

“走吧,咱们去看看知府大人。”吴山长美滋滋的道:“有好吃的啦!”

温润点头:“行!”

两顶小轿子,又把人抬走了。

比起永宁县那个小地方,这里的知府衙门显得分外壮观。

当然,从规制上讲,一府衙门肯定要比一县的高上两个档次,体现在建筑上。

只见府前广场上照壁比他们那里的县衙的长了两丈,足有五丈长,气势恢宏。照壁东西各有一座闳壮的四柱牌楼,其石础径达六尺,汉白玉制成,厚重高贵;楼柱高二丈有余,金丝楠木制成,矗立云表。

自然也少不了旌善亭、申明亭之类的建筑,甚至这里的“八字墙”,都比县衙的要长那么十几米,上头贴满了东西。

进去后衙门里分三路,中路是知府衙门,左侧是同知府,右侧是通判府。

进到府前大院,里面依然是对应六部、类似六房的办事机构,穿过去才到了与正门一模一样的仪门。

仪门是大堂,过了大堂是二堂,知府大人便在二堂设宴。

辛明大人没穿官服,穿的是便服,看到他们俩来了,笑呵呵的道:“一直知道你们来了,可是没敢联系,这可是考过了,就请你们来家里吃个便饭。”

“早就明白了,您不方便,我们也不好上门叨扰。”温润将带来的礼物递给辛明大人身边的长随:“老家带来的一点土特产,给大人尝个新鲜。”

其实就是五香笋干,这个是咗茶的小吃食儿。

还有一些腊肠,两个酱肘子。

的确是“土特产”,长随直接将东西送去了后厨。

这里请客吃饭,就是家常菜,仰天炒大鹅,这是青州菜的特色。

还有菠菜酥肉汤,也是一绝。

尤其是青州小豆腐,是很少能吃到的特色菜。

还有当地的焦溜鱼丸子,白斩鸡什么的,很是丰盛。

入座之后,三个人先喝了一碗汤,这是这边的习惯。

然后才干了一杯水酒,这酒度数低,喝一壶都不醉。

辛明大人见到温润很开心,比见到吴山长更开心,他知道那万民伞是温润的主意:“多谢如玉贤弟了。”

“甭客气!”温润跟他干了一杯。

“欧震大人在你们那里,怎么样?”

“很好,欧震大人的能力很不错,整个永宁县都管理的井井有条。”吴山长道:“您看这次,我们这不是带了学生前来考试么,还考了前五,呵呵……若是能再考前五,那就是小三元了。”

“哦,我看了他们的答卷,不错!”辛明大人道:“小三元不小三元的不说,先把考试过了才行,童生试可是最基本的功名考试。”

尽管考试的时候,他们没见面,但是辛明大人还是告诉他们,尤其是温润,要知道,“童生”们要参加的第三场考试才至为关键,优胜劣汰,只有成绩优异者才能通过,而一旦顺利通过,就成为生员,生员就是所谓的“秀才”。

“秀才”语出《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初指“才之秀者”,《礼记》《史记》中均有类似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秀才泛指才能出众之人。

汉代自武帝时起,秀才始成为与孝廉一样的举荐科名。

隋唐之际,考试制度完全替代了举荐,分科取士,故名“科举”,秀才科即为科举考试单独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

不过,从唐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后代的宋元明,秀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但是有功名的真秀才,跟敬称的秀才公,是两个待遇,一个是朝廷承认的,一个是大家的敬称。

要想底气十足的当个官儿,就得一步一步的考上去。

这起始脚步就不能乱,小三元什么的,想一想可以。

但是千万不能执着,很容易执着出事的。

温润跟他聊了一些话题,吴山长也不闲着,三个人有说有笑的谈的挺好,天南海北的聊着各种话题。

不过温润最后还是确定了,院试的考核地点,还是在永清府书院里。

院试也是三年之内两次,院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

评卷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

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